7月12日上午,在大唐街道上余村庄余霞自然村古朴典雅的杨氏宗祠内,正在举行一场隆重而简短的授牌仪式,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授予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称号。出席授牌仪式的有浙江农林大暨阳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向涛、学工部主任徐春霞、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佩成,上余村党委书记杨海民、红色庄余霞陈列馆馆长杨狄明及村两委会干部。诸暨市新研会常务副会长冯品灿、秘书长章可萍、常务理事寿国明应邀参加。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商学院与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党建联建单位。6月底的一天,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商学院师生一行10余人,来到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旨在开展”剪影传情,纸韵述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研会领导向师生们简要地介绍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的光荣历史,并建议他们以红色纪念场馆为社会实践基地,在感悟红色故事中提升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真正将社会实践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成果,师生们欣然接受。经联系对接,初步确定场馆建设完善、历史资料丰厚、管理讲解经验丰富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为商学院师生们的暑假社会实践基地。
“七一”建党节前后,是红色庄余霞陈列馆最为忙碌的日子。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的杨狄明馆长,接到新研会常务副会长冯品灿的联系电话时满口答应,表示热烈欢迎。杨馆长立说立行,顾不得休息,当天下午就邀商学院社会实践团的师生来到庄余霞,亲自为他们悉心讲解,让他们尽快熟悉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展现的革命史迹和历史文物。
庄余霞是诸暨市的革命老区村,这个当年只有97户350余人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 58名村民走上了革命道路,有2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5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的重要活动基地。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主力北撤,随主力北撤的庄余霞村籍战士就有11位。解放战争时期,诸暨路西地区的第一支人民武装——诸暨人民自卫队就在庄余霞的扁担山庄成立,庄余霞成了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游击武装的红色堡垒村。更涌现出了像杨则民、杨光、杨石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使村庄有了“红色印记”,被誉为“红色庄余霞”。为铭记庄余霞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用红色家训启示后人,2015 年,上余村在杨氏宗祠内建立了红色庄余霞陈列馆。陈列馆(祠堂)占地1500多平方米,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昊苏为陈列馆题写了“红色庄余霞”匾额,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授牌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为全国第一个在农村的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商学院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将前厅综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和英雄人物故事五个板块通过拍照、制作视频等多种方式,分工合作,把陈列馆内展板上的内容化为心中的记忆,再通过翻书找资料,弄懂挖掘革命史迹的历史背景,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陈列馆内的红色史实。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讲解员求恩琴(曾荣获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的“弘扬铁军精神”演讲比赛二等奖)自然地成了同学们最好的老师,她们在杨馆长、求老师的带领下进步神速。7月2日,诸暨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来红色庄余霞开展党日活动,商学院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鼓起勇气,担负起了讲解员的角色,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更由于被陈列馆中的红色故事所感染,她们流利而又充满激情地完成了讲解任务,赢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暨阳学院的6位实践团学生在实地学习讲解,详细了解红色庄余霞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先烈的故事同时,将这些红色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利用非遗剪纸的特长,将这些红色故事和人物付诸手中剪刀精心制作,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用更强的视觉效果表现红色庄余霞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参加授牌仪式的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朱向涛副院长,在欣赏了学生们精美的剪纸艺术,倾听了学生们富有激情的讲解后,感慨地说,这样的社会实践形式太好了,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了乡村,既锻炼了他们的才干,更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团的学生们也表示,他们会将红色庄余霞的英勇事迹带进校园,带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