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588418/2024-158751
发布机构: 市人力社保局
公开日期: 2024-07-17
主办单位: 诸暨市人力社保局
会办单位: 教体局、暨阳学院

关于政协诸暨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9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17 浏览次数: 字体:[ ]

殷大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缓解“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提案(第93号)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对相关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教体局、暨阳学院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针对“数字化专业人才难找”的问题。市人社局积极推进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培育创新型数字技能人才队伍。一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水平,不断提升职校办学能力。在技师学院重点打造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把数字产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打造实际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促进校企共育,鼓励职技院校与海亮集团、申发轴瓦等企业合作,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今年计划培育数字类新型学徒320余人。

暨阳学院从专业升级改造、智慧赋能课程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严格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进行专业升级改造及新专业布局,特别是数字赋能传统专业改造升级。2023年申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于2024年获批,今年9月份开始招生。2024年拟申报数字经济专业和应急管理专业。推动各二级学院在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智能建造、智慧林业、风景园林、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时尚传播、应急管理、制药工程等专业中做好调研工作,适时申报新专业。二是推进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中国大唐袜艺学院、中国珍珠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数字贸易产业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推进学院人工智能赋能(AI+)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及数字教材建设。目前学院省级一流课程45门,学院将继续加强慕课建设,2024年拟新建慕课8-10门、知识图谱AI课程3-5门。

(二)针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行动能力,眼高手低现象比较普遍,价值观的多样化更是难以安心在企业踏踏实实工作。”的问题。暨阳学院通过一二三课堂联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及动手实践能力,一是修订培养方案,确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开放科技创新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课程。二是将行业战略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会贯通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采用定向委托培养、“订单式”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共举办袜艺班、珍珠班、园林创业班、浣纱律师等特色班 6个。在各镇街、全市不同产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定点定向输送人才,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三是开设思政政治理论课,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修订教学育人大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塑造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树立“三爱”统一的价值榜样,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一体多翼、深度融合、彰显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和跨界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模式,深化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和管理体系,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

(三)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中职学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不断厚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成长沃土,全面提升育人质效。去年,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项目194个,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达1.5万人。其中,市人社局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力”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一是对接技能需求,强化队伍建设。持续强化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师资力量,组建融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师资为一体的职教集团5个,获评五星级跨界融合“三优”教学创新团队3个,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470人、“双师型”教师330人。去年,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银牌6枚,省级技能竞赛金牌9枚、银牌9枚;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人、“浙江工匠”1人。二是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双教学模式。以企业产品为教学载体,以“项目经纪人”为教学方式,让企业骨干化身导师为学生授课,带领学生做项目、做课题,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已有企业导师18人,完成项目课题56个,凯达订单班、盾安新型学徒制班陆续开班,学员数达131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加速技能变现。链接人社就业平台、工会工匠培育等系统,打通教育、人社、学校、企业、个人五端数据,同时推动437名高技工班、技师班毕业生享受大专、本科学历同等待遇,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与同等学历人员相同对待,加速职业技能变现。

教体局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智力支持。一是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坚持“建新、汰旧、扶强”多措并举,主动对标智能装备制造、铜加工及新型材料、袜业和珍珠业等主导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中职院校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布局更优化、方向更精准、发展更集群。目前,全市共建有专业指导委员会9个,累计新增新兴专业、特色专业26个,撤并停招专业5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4个、省级“双高”专业6个。二是对接市场需求,注重服务提升。全面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坚持“学历+培训”“文化+技能”并重,用足用好“校企汇”、中职院校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平台,着力拓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通道。2023年,全市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培训2604人、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培训7104人。三是创新培养链,实现“学育衔接”。加快推进中职教育纵向贯通,持续扩大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培养规模。目前,全市共签约中高职一体化合作高职院校17所、中本一体化合作本科院校1所,长学制招生规模占中职新生总数的48.1%。深化实施东西部协作“蓝鹰工程”,推动两地中职院校共办订制班级、共享师资团队,帮助115名川籍学生来诸实习创业。

职技院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一是共建实训点,实现“学有所专”。健全社会化、专业化培训体系,重点面向企业职工、职业农民等群体,先后建成集成电路制造、珠宝行业直播、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实训基地,与区域龙头企业、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250余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意向,累计培训达2.5万人次。二是建立学习积分,强化政策激励。依托“浙学通”“学分银行”等平台,将劳动者队伍的学习记录、技能证书等转化为学习积分,实现学习成果、技能证书转变为政策补贴、个税减税等“真金白银”,如对于符合条件的职技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所得收入,在扣除必要成本支出后,剩余部分70%可用于在编在岗教职工奖励,30%可用于院校事业发展。三是聚焦非遗传承,激发产业活力。推进非遗产业与中职专业融合建设,依托“1+2+3”非遗项目(1个园区+2个课堂+3个功能),建设非遗文创园,开设火烙画葫芦、棕编、同山烧、次坞打面等10余种本土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进校授课、带徒传艺,努力培养“厚德精技”的非遗传人,年培训人数超1200人次。

(四)关于营造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一是构建技能生态体系,营造崇尚技能浓厚氛围。把工匠精神贯穿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全过程和职业生涯全周期。面向青少年开展技能启蒙和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技能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二是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全市各行业工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遴选工作,通过浙江杰出工匠、浙江工匠、浙江青年工匠、绍兴工匠等评选推选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宣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是加大工匠人才的奖励政策。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我市选手,分别按50万元、35万元、25万元、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对入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激励更多工匠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助推诸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深化培训提技实效。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和完善技能培训提升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政府补贴性培训等多元培训供给体系。通过企业培训、政府补贴等激励,开展高校毕业生岗前技能、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使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可持续提升,不断适配新的用工需求和新的技能需求。开展杭绍区域紧缺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统筹社会培训学校、技师学院、职教中心等培训主体力量,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引育等内容,探索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建设,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自主评价等方式加快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开展工匠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典型事迹宣传,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

再次感谢您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支持,并欢迎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

诸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17日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