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588418/2024-158881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4-07-25 |
主办单位: | 市文广旅游局 |
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诸暨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2号建议的答复
卓任翔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西路乱弹非遗文化扶持力度的建议》问题的建议(第2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诸暨西路乱弹(简称西路乱弹)属南戏在传播中融入昆腔、高腔、京腔、徽戏,并受诸暨本地语言、曲调等影响而发展衍变形成的多声腔类乱弹剧种,是浙江所有乱弹中除唱[三五七][二凡]外唯一有[梆子]腔、来路最清晰的剧种。它诞生于清初,在清中期发展、繁盛并达到高峰,是一朵盛开在诸暨民间的戏曲奇葩。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诸暨市贯彻落实“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在西路乱弹的保护机制、保护途径、保护载体上不断创新,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一)多措并举,构建西路乱弹传承体系。一是建机制,促保障。西路乱弹作为小剧种,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诸暨市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近三年投入专项资金100余万元,落实传统戏剧发展“五个一”计划,在基地建设、节目创排、活动开展、理论研究等方面系统推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西路乱弹演下乡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出台专项补助政策,对传承人培育、非遗进校园等给予资金补助。如:2022年,东和乡开展西路乱弹传承活动补助专项资金10万元;2023年,西路乱弹陈列展示馆展示提升补助专项资金50万元;每年常态化补助东和乡十里坪艺术团专项资金2-3万元等。二是育人才,促传承。人才培育是民间戏曲的源头活水,一方面在“引”字上做文章,将戏曲爱好者纳入西路乱弹人才储备库;另一方面在“育”字上出实招,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和内容,依托专业院团及公共文化队伍,以“诸暨非遗学堂”“十里坪西路乱弹演艺中心”等公益培训为载体,开设西路乱弹唱腔、形体等课程,加强传承人和传承爱好者的培训,不断提升艺术表演水平。诸暨现有各级传承人8名,东和乡十里坪艺术团40余人(均为当地村民),学生传承爱好者20余人,形成传承人培训梯队机制。三是建基地,促发展。2014年,十里坪村命名为“诸暨西路乱弹传承基地”。2016年,卓氏宗祠建设的“诸暨西路乱弹展示馆”,以大量的历史资料、服装道具等完整展现项目的历史溯源、艺术特证和传承发展。2022年,“诸暨西路乱弹展示馆”入选省级乡村博物馆,同年5月,投入700万元的十里坪西路乱弹演艺中心建成投运,与此同时,建立浣纱小学、东和小学2处教学性传承基地。2023年投入100余万元完成西路乱弹陈列展示馆展示提升工程,十里坪村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等。
(二)守正创新,推动诸暨西路乱弹品牌创建。一是出精品,提升传播力。近年来,已复排《巡营》等10多个经典传统剧目,创排《酒嫂砸缸》等10多个精品小戏,屡获殊荣。如:小戏《酒嫂砸缸》获江浙沪现代小戏邀请赛“表演金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2022年西路乱弹小戏《抖狮结义》获全省“舞台展演创新奖”,《梅花催春》获2022年浙江省群星奖,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金奖等。二是抓宣传,扩大影响力。2018年启动《浙江珍稀剧种与面临濒危剧种代表剧目影像传承艺术片》拍摄,完成《西施浣纱情》《抖狮结义》等近20部西路乱弹小戏的拍摄,荣获“全国市县电视台优秀电视综艺晚会”评选一等奖。2021年起,诸暨市以社会戏曲爱好者为主体,西路乱弹演出纳入文化下乡范畴,开展“爱心‘食’光里的非遗留声机”非遗展演进爱心食堂活动,每年演出100余场。三是抓品牌,打造辨识度。推动“诸暨西路乱弹IP”资源转化,多次参加“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示展演、绍兴春晚、绍兴非遗兴乡大巡游、诸暨文化下乡等省内外各类展示展演和大型文化旅游节会活动。2017年“诸暨西路乱弹十年保护精品小戏展演”在市电视台首演,融入诸暨优秀非遗元素,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舞台呈现。戏曲动画片《双阳公主追狄青》参加CCTV-4《城市1对1》录制拍摄,面向国际播放,已成为诸暨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有效提升文化辨识度。
正如您建议的,目前西路乱弹的保护传承也存在传承体系不足、队伍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乡村旅游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诸暨西路乱弹的传承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资金和体制的保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合力推动,形成“上下一盘棋、共绘一张图”的工作格局。“新松人才”计划是浙江省文旅厅深入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探索“三联模式”,以校团合作、培育剧种人才,扶持“草台班子”唱好戏为抓手,输送人才活水,建议省、市等优质文艺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大对诸暨西路乱弹等小剧种的人才培育力度。探索在诸暨市文化艺术中心挂牌诸暨西路乱弹传承发展中心,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育、精品创作等传承发展工作。积极向中央、省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补助激励(以奖代补)机制。
(二)夯实基地建设,提升保护实效。一是打造“非遗课堂”。依托专业院团及公共文化队伍,以“诸暨非遗学堂”“ 十里坪西路乱弹演艺中心”等公益培训为载体,开设诸暨西路乱弹唱腔、形体等课程,进行艺术普及。推动十里坪传承基地,浣纱小学、东和小学教学性传承基地提质升级,通过签约共建、设立基地等方式扩大诸暨西路乱弹进校园传播力度,培训更多的年轻后备人才,以实践化、趣味化、素养化手段,不断提升西路乱弹艺术传承发展活力。二是推动“共建共享”。文旅部门与东和乡联动,大力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诸暨西路乱弹表演社团,利用改造提升后“诸暨西路乱弹展馆”等各类传承基地载体,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展演展示交流活动,支持西路乱弹推广普及和传承发展。
(三)建设文化标识,打造区域品牌。一是培育“西路乱弹”文化标识。进一步解码“放下锄头就唱戏”文化现象,转化应用文化基因解码成果,推动“诸暨西路乱弹演绎”申报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培育项目,厚植文化底蕴。坚持剧目新创与经典复排两手抓,探索诸暨西路乱弹新大众化之路,一体化推进区域文化品牌推广,以振兴传统戏剧,赋能“西施故里 好美诸暨”文旅品牌。二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出台政策,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重点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引领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龙头文化企业。支持和推动十里坪村非遗研学营地建设,开发IP文创产品、数字文创产业,以春风十里小镇、西路乱弹演艺中心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为引领,形成一种集农业、金融、文化、养生、产业等融为一体的文化新业态,走出一条传统戏曲为产业赋能,为价值赋魂,打造文旅商融合的“诸暨样本”。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最后,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关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