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6002004/2024-158934 |
发布机构: | 市教体局 |
公开日期: | 2024-07-29 |
主办单位: | 诸暨市教育体育局 |
诸暨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诸暨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7号建议的答复
宣国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议(第3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诸暨职业教育的关心!一直以来,诸暨市教育体育局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中职学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不断厚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成长沃土,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关于构建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2019年,上级部门印发《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一是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双教学模式,以企业产品为教学载体,让企业骨干化身导师为学生授课,带领学生做项目、做课题,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实施“蓝鹰工程”,推动两地中职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合作培育、专业共建共促、师资团队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接纳115名川籍学生在诸实习。三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组建职教集团5个,构建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9个,与海亮、万安、露笑、温德姆、蓝美等20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产学合作协议。2023年,全市参加现代学徒制学生5345人,毕业生中级工取证率连续三年保持90%以上。四是优化专业产业匹配,主动对标智能装备制造、铜加工及新型材料、袜业和珍珠业等8大主导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中职院校专业群布局,实现专业布局更优化、方向更精准、发展更集群。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专业40个,累计新增新兴专业、特色专业26个,撤并停招专业5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4个、省级“双高”专业6个。
二、关于推动产教融合政策落实见效。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名义印发《诸暨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构建中职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下设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71项。二是加大调研走访,今年诸暨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市决咨委赴新昌县、德清县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绍兴市教育局联合部分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来我市调研。下一步将形成调研报告,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举措,持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顶岗实习,制定《诸暨中职实习管理工作任务清单》,建立健全“学生实训—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正式员工”进阶式成长路径,施行“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双师共育机制,实现“教学+实践+评价”一体化。另外,借助人才服务网等,加大招聘信息服务力度。
三、关于探索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一是扩大纵向贯通培养规模,加快推进中职教育纵向贯通,持续扩大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培养规模。目前,全市共签约中高职一体化合作高职院校17所、中本一体化合作本科院校1所,2023年长学制招生规模占中职新生总数的48.1%。二是推进社会人员学历提升,坚持“学历+培训”“文化+技能”并重,着力拓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通道。目前,全市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报名1996人、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报名2350人。三是畅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根据生源情况和就读意向,开设中本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职教高考、三年制直接就业、高技工段(技师)等类型班级。2023年,单考单招上线1807人,其中本科上线70人,中本一体化升学36人,中高职一体化升学940人,自主招生升学247人,总升学率高达77.73%。
四、关于用好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建设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实训基地建设,建有数控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机电技术应用基地、建筑实训基地、AHA急救培训基地等,目前全市拥有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1个、省中职创业基地2个、市级市创新实验室4个、市级市创业基地4个。二是强化职业培训,围绕诸暨地方企业和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2023年,开展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培训24530人次,超省定任务数152.36%。三是推动创业就业,打通教育、人社、学校、企业、个人五端数据,同时推动437名高技工班、技师班毕业生享受大专、本科学历同等待遇,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学生开设电商平台店铺225余家、新媒体及社群店铺135余家,直播创业场次超400场,直播时长突破900小时,如技师学院许志豪借助抖音等平台销售袜子、冰袖,本年度累计成交额达500余万元。
五、关于搭建和打造技能展示平台。一是传承地方非遗技艺,推进非遗产业与中职专业融合建设,依托“1+2+3”非遗项目(1个园区+2个课堂+3个功能),建设非遗文创园,开设火烙画葫芦、棕编、同山烧、次坞打面等10余种本土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进校授课、带徒传艺,努力培养“厚德精技”的非遗传人,年培训人数超1200人次。葫芦火烙画、棕编、同山烧等非遗设计作品先后在省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省“军魂颂”书画展、省体育美术作品展、省群众文艺美术创作采风展、绍兴职教成果展等展会展出。二是巩固职教体验阵地,建有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2个,累计开展职业体验课程19门。2024年,职教中心传统非遗与传统技术职业体验基地、技师学院王冕艺苑、护士学校急救体验基地、工业职校现代园艺体验中心等4个项目获评绍兴市中小学职业体验基地。三是开展师生技能竞赛,教育、人社部门联合总工会、团市委每年都会安排各级技能大赛,鼓励企业开展岗位练兵等活动。深化课赛融通育人机制,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积极选拔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2023年,中职师生获得国赛6银、省赛9金9银12铜的亮眼成绩,技师学院宣国强老师获评全国技术能手、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