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局 > 水利资讯 > 水利要闻
“物业化”管理推进水库治理工作
发布日期:2024-09-25 14:11 浏览次数:

我市共有小型水库163座,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总库容7783万方,泽被下游18.3万亩农田。如此巨大的库容,给水库的日常维养保洁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市小型水库系统治理工作的开展,我市大力推进小型水库“三化”改革工作,小型水库的日常管护模式逐步向“物业化”转变。

为破解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因不同镇乡重视程度、经济实力影响造成的标准层次不齐、维养保洁不到位等问题,我局提出了小型水库物业化县级统管方案,通过落实业界具有较强资质的第三方物业单位,逐步实现全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规范化、专业化。

目前,全市163座小型水库物业化全部实现县级统管,由乡镇作为水库管理责任主体,负责水库的日常运行、安全管理及日常巡查工作,由物业化管理公司负责水库的隐患初步排查、维修养护、除草保洁及巡查员到岗到位情况的检查工作,形成“初查、维养、复查”的良性长效管护机制。

我市在小型水库物业化县级统管上下足了功夫,物业化统管公司在水库安全检测、附属设施维修养护、大坝及管理房除草保洁、水库资料台账管理整合等基础工作之余,开始了“水、陆、空”全维度物业化“智能”管护探索。物业化的“陆”上工作主要包括大坝坝体两侧的除草保洁、植被修剪及垃圾清运等,在草皮面积较大或天气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借助“无人割草机”对草皮进行智能“收割”提高“陆”上工作效率;“水”上的智能监管主要通过数字化实现:全市小型水库已纳入智慧监控平台,水库主管部门可随时调取水库实况,当发现水库大坝迎水面存在漂浮物就会及时通知物业公司安排打捞船对水面进行保洁清理,保持水库面貌整洁美观;对于难以步行到达的地方如库尾或水库靠近山体侧,可借助无人机从“空”中对水库的运行状况及管理范围内情况进行检查,借助“数字化”从“陆、水、空”对小型水库进行智能化监管、立体化养护,不断深化小型水库物业化工作的内容与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物业化管理的标准和水平,我局还专门针对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出台了统一的管理办法。“自从物业化管理办法出来之后,水库管护工作就更规范有序了。”暨阳街道张家湾水库负责人指着库内水面感慨道。几年前这里的杂草垃圾清理总是治标不治本,清了又“卷土重来”,现在水库环境干净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村民更是赞不绝口。

水库“清、净”,周边群众也从中得益。陶朱街道红门水库在物业化统管维养后,水质更加干净清澈,与大坝连接的生态游步道也成了周边老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物业化县级统管带来的不仅是‘责任明晰、全面系统、反复核查’的长效管护机制,更满足了群众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水库的需求。”水库管理中心主任斯斌超告诉记者,除了红门水库,全市还有上游、砖头坞、悬岭、杨梅桥、红色石门等水库跻身网红水库,在物业化管理的“加持”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成为现代化水库建设培育对象。

我市采取的县级牵头、镇街主管、物业落实的小型水库养护模式,时刻督促物业公司及水库主管乡镇落实巡查管护责任,逐步实现了小型水库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利用政府采购敲定第三方物业单位,流程公正、公开、透明,能有效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主体落实难的问题。通过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数字化从‘粗放型’向‘专业型’转变,提升管理效能。”水利局总工程师冯迪江表示。

信息来源:办公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