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开展首例成人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
8月25日,我院成功为1名化疗患者实施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为患者后续治疗建立了一条无痛、通畅的绿色静脉通道。此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我院成人PICC置管技术领域的空白。
PICC置管前,护理人员详细评估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向患者耐心解释置管的目的及优点。置管过程顺利,患者感觉良好,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置正常。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是护理技术操作领域较为先进,专业性较强的操作技术。是将一根细细的、柔软可弯曲的导管从肘部或上臂静脉置入,最终到达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可以进行化疗、肠外营养,输入刺激性强或毒性大的药液、高渗或黏稠性液体、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输注,不仅能减少副反应,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护了患者血管,避免了药物外渗的情况,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不影响正常生活。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能精准确定穿刺血管,检测穿刺静脉血管的内壁、直径、血流速度等指标,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局部组织损伤发生率和PICC相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从而提高置管安全性和有效性。PICC导管尖端置入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然而,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完成后,患者需要到放射科或在床旁进行X线摄片进行导管尖端定位。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以外的其它静脉则称为PICC置管异位,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消毒等术前准备调整异位导管,重复调整增加置管带来的感染、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临床上已逐渐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作为PICC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常用的一种方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用电极探入近心端获得心房的P波,根据Ⅱ导联P波波形的变化来指导导管尖端位置的一种定位技术。可以在置管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导管的异位,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相对于术后X线摄片定位,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能够在置管过程中实时指导,及时判断导管位置,从而有效降低置管异位率,使一次性定位准确率达90%以上。
我院自2018年引进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已为广大危重症患儿提供了静脉输液的便利。此次成人PICC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技术迈出了新的一步,提高了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同时也为我院外科危重症病人的治疗、康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