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药”把好健康这一关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隆重、最为期盼的传统节日,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平安、祈福纳吉,是阖家团聚、共享幸福美好时光的日子。但这时候也不要忘了“药”把好我们的健康关,下面这些事儿你“药”知道!
一、家庭药箱大扫除
1.应按照中药和西药分开、口服药和外用药分开、药品和医疗用品分开的原则分类摆放药品。
2.学会查看药品有效期。比如药品有效期至2026年8月,那么就表示该药品可以用到2026年8月31日。过期的药品要及时清理,有效期在6个月之内可以做上特殊标记,提醒自己先用。
3.要养成良好的保存习惯。比如在整盒药还没有吃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丢掉药品原包装和说明书;同一种药有好几盒的情况下,把贴有服用标签的那盒留到最后服用;将药箱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存放要避免阳光照射,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等。
二、慢病“药”规律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往往打破了原有的日常生活规律,很容易忘记规律服药。慢病患者可在家中自备便笺贴士,提醒自己吃药的时间和剂量,并贴在家中显眼的地方,也可以使用手机等设定闹铃,提醒自己按时吃药。
有些老人相信“过年不服药”的说法,以祈盼新年健康!即使得了病也拒绝吃药,甚至部分慢性病患者擅自停服几天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反而会导致疾病恶化或者反弹,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哮喘、慢阻肺等老慢病患者。骤然停药,可能引起血压、血脂和血糖波动,呼吸系统症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哮喘急性发作等停药反应。忘服、漏服药物后千万不要自行加大服药剂量,特别是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加倍剂量可能导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慢病患者在春节期间要做到“三不”,不停服、不漏服、不擅自换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饮酒“药”避免
1.头孢类药物:大部分头孢类药物都含有类似双硫仑化学结构的甲硫四氮唑基团,若在服药前后饮酒,可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出现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建议在饮酒后3天内不宜应用头孢类药物,应用头孢类药物7天内不宜饮酒,同时禁用含有酒精的药品及食品,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辅料含有乙醇的注射剂等。
此外,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与乙醇也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也应分开使用。
2.对乙酰氨基酚:它是大多数感冒药中用来退烧的成分,也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偏头痛等)的常用药。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而过量饮酒会大量消耗体内的谷胱甘肽,使得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3.降压药:过量饮酒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果酒后服用降血压药,将使小血管更为扩张,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压骤降,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晕厥。
4.阿司匹林:任何浓度乙醇的摄入都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易引起胃黏膜病变或使溃疡复发,增加与阿司匹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5.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和多塞平等。若服药期间饮酒,可产生镇定作用,从而降低药效,还可导致脂肪在肝脏的沉积,使小肠蠕动减弱,甚至发生肠麻痹。
6.抗结核药:酒精在体内的氧化过程可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增多可损伤肝细胞。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会再增加酒精的肝脏毒性,引起黄疸及肝脏功能减退。
总之,饮酒会影响很多药物的生物转化。服药期间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尽可能避免饮酒,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四、“药”驾要注意
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很多,部分药物服用后会产生疲倦、头晕、反应迟钝、共济失调、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应避免从事驾驶工作。
1.部分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等,服用后易产生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2.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会产生镇静催眠等药效。
3.含酒精类药物:如复方甘草口服液、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服用后需要真正提防“药”驾成酒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