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人士如何科学泡脚?

2025-02-10 14: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脚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寒冷的冬天用热水泡一泡脚,不仅暖身驱寒,还能助眠减压,促进气血运行。不过,有些泡脚习惯看似养生,其实很伤身体,时间长了还会加速气血损耗。

一、泡脚的误区

1.泡脚时出一身汗

偶尔出一点汗,有助于让气血流动起来,但如果泡到大汗淋漓会适得其反,不仅损失身体的津液,也会损耗阳气,使气血亏空,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怕冷恶风、口燥咽干等。

建议:泡脚最好的“火候”,是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尤其冬天晚上要尽量少出头汗,因为“冬主封藏”,提倡藏精养神,为的就是保护气血不外泄。

2.泡脚时间久

泡脚并非时间越长越有益于养生。泡脚时间太长,肢端血管持续扩张,在血供不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肢体缺血症状加重,还可能引发头晕。

建议:泡脚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不宜超过半小时。有时看着电视泡脚容易超时,要特别注意。

3.水温过热

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下半身的温暖感。然而,水温并非越热越好。使用过热的水泡脚,即使个人感觉不烫,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易破坏脚部皮肤的皮脂膜,更易造成干燥、皲裂、皮肤发白、红肿、脱皮或水疱等症状,甚至引发组织坏死。

此外,水温过高可能导致脚部血管过度扩张,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这种情况可能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造成影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意外风险。

建议:泡脚的水温最好控制在40℃左右,不超过45℃。糖尿病人泡脚,温度再稍微低一些,与人体体温37℃持平即可。

4.吃完饭立即泡脚

饭后立即泡脚有可能减少部分人群胃肠的血液供给,影响消化吸收。

建议:饭后半小时之内不宜泡脚,最好1小时后再进行。

5.泡完脚后不擦干

有些人泡完脚不及时擦干,想着自然晾干,这容易导致湿寒之气从脚进入体内,易受凉感冒。

建议: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6.泡脚时乱加料

加什么“料”也是一门学问,要根据体质来决定,不能随意加。如果加错,不仅效果不好,还可能起到反效果,或是引起过敏之类的问题。

建议:如果想通过药材泡脚治疗,最好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泡脚做对更养生

1.别在洗澡前泡

泡完脚,身体毛孔被打开,此时脱换衣服洗澡,很容易着凉,并且洗澡的水温通常比洗脚的水温低,湿寒可能从下肢和足部进入身体。

2.睡前泡脚未必最好

晚上7-9点泡脚可以补充气血。不过,有些人气虚严重、阳气不足,泡脚后阳气更不容易内敛,可能导致兴奋,不易入睡。

3.水位最好没过脚踝

泡脚水刚没过脚踝,还是再高一点,并没有严格要求,但如果水位太浅,水很快就凉了,需要持续加温热水。

4.泡脚后补充水分

泡脚时人体会丢失水分,泡完可以喝2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大约是一个一次性纸杯的量。

5.注意通风和防滑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病,泡脚之前可以提前通风。若泡脚时出现胸闷、头晕,应马上停止并卧床休息。行动不便的人要注意防滑,预防跌倒。

6.泡后按摩脚底

可以趁双脚热时揉揉脚底,尤其是涌泉穴,待全身热度降低后再入睡效果最好。

7.泡脚要闭目养神

很多人习惯泡泡脚刷个短视频看个新闻,其实泡脚的时候闭目养神,形神专注,这样气血不易耗散。

三、哪些人群不适宜泡脚

1.特殊人群: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常见如脑梗)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容易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2.糖尿病人:要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3.脚气、脚部外伤患者: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疹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宜泡脚。

4.老人、婴幼儿:老人对外界反应比较迟钝,要注意水温30-40度为佳,时间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

5.饮酒人群:冬天人们饮酒御寒变多,酒精本就会加速血液循环,此时如果泡脚就会导致血液循环更快,从而加重醉酒的程度,不利于身体健康。

6.痛风病人:痛风病人是否奇怪,为什么冬天在严格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还会频频发作,很有可能就是不正确泡脚导致的。最好控制水温在40-45度之间,时间在30-40分钟之间,泡好后立即擦干脚,穿上袜子,及时补充水分,以免给痛风结晶的溶解钻了空子。

除了上述六种人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人群也不宜泡脚。例如,孕妇、严重出血性疾病人群(泡脚会使体内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出血情况加重,严重时可能会有大出血的风险)、经期人群、空腹人群(导致低血糖)、饱餐后(会导致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