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6002049/2023-162538 | 组配分类: | 规划信息 |
发布机构: | 市气象局 | 发文日期: | 2023-12-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发布日期:2023-12-11 09:34: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气象局
2023年,诸暨市气象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政治统领,永葆忠诚本色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制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学习计划,深入开展“六学六进六争先”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把握“两个维护”首要任务,通过台账式管理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全面落实诸暨党委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决策部署。三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四责协同”,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警示教育32次。加强清廉机关建设,签订廉政承诺书,经常性开展廉政提醒。加强纪检监督,持续防微杜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四是持续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制定党建工作要点,持续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贯彻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入开展“红绿蓝”气象服务县域党建联建、交流互动。加强6个党建特色团队建设,点对点“管家式”“保姆式”保障“诸暨235国道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契约化”结对社区(村)的帮扶、共建工作。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机制,通过“先锋微家”平台参与服务“亮旗”行动,组织党员参加“周末志愿”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46人次。
(二)加快推进诸暨气象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发展纲要和实施意见落地。贯彻国务院《纲要》、省政府《实施意见》、省气象局任务清单和市领导指示要求,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各项任务。《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诸暨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续将印发并推进实施。二是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诸暨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浦阳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项目一期竣工,交通气象保障工程、美丽诸暨生态项目完成验收。规划确定的16项指标中,12项进展良好,其中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网格预报水平空间分辨率、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智慧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增加数、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等6项指标已经提前完成。三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极端天气“村安工程”(“气象惠民”工程)和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合并实施,3部X波段雷达投入试运行,完成建设风廓线雷达1部、激光雷达1部、微波辐射计1部、毫米波云雷达1部和驻村气象监测站117个、气象特种要素站18个、更新气象站30个。四是落实“攻坚克难一件事”。围绕“建立‘点对点’气象灾害预警提醒机制,解决城市地下空间等易涝区域防灾减灾问题”的破难目标,成立工作专班,实行挂图作战,试点开展预警点对点服务36次,建立叫应规则和强降水预警联动响应机制,建成积涝预警自动叫应系统。
(三)筑牢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是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持续打造气象版“枫桥经验”,落实“三个秒”工作机制,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工作。深化部门合作,联合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活动,联合进行防汛、森林防灭火、A级景区安全检查。参加绍兴市强天气业务服务演练、城区内涝、防汛防台等应急演练。开展19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29个标准化村(社区)的提标升级。以枫桥镇枫源村为试点建设“枫桥式”气象服务窗口。二是进一步提升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完善分级叫应和实况通报“五段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修订《诸暨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制度(试行)》等三项制度、《诸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更新预警接收人员和叫应人员数据库。发布预警信号94次,实施叫应3500余人次。三是高质量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制定《诸暨市2023年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制作分发决策服务材料551期,短信服务593条284万人次,保障杭州亚(残)运会、西施音乐节、世界珍珠大会等各项重大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强化“三农”和生态气象服务。联合印发《诸暨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方案(试行)》,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立足粮食安全气象,试点推进万亩数字化农田气象服务基地建设,建成1个农业小气候站。制定为农服务周年方案,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三农服务需求调研走访15次,联合东白湖镇开展香榧古树保护。申报创建省级康养、乡村氧吧、避暑胜地等气候品牌。实施人工增雨作业7次,清新空气、增加蓄水。
(四)持续深化气象科技创新和建强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持续深化气象科技创新。基于“浙政钉”开发“智慧气象”微应用,建成完善诸暨气象消息发布叫应平台、诸暨生态气象综合应用系统、积涝预警自动叫应系统,提升诸暨气象软实力。完善“诸暨交通气象”,在“西施眼”等APP推进应用。二是加强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候数据应用,为姚江镇机场选址提供气象决策参谋,为亚运会提供气候分析报告。编制极端天气“时空风险地图”,健全和完善及时高效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推动“气象+”全方位融入社会各领域,联合相关部门先行试点全国首个世界韧性示范城市创建。预警突发平台新增语音外呼功能,开展高等级预警叫应服务。三是持续建强科技人才队伍。招聘地方编外聘用人员2名。1名干部支援南沙气象工作,1名干部担任市级驻村指导员,省、市气象部门交流锻炼2名。1人获2023年绍兴市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三等奖。
(五)全面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一是依法落实气象安全监管。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应用率、双随机检查事项覆盖率100%。开展联合执法检查3次,远程监管检测机构57次,检测活动现场抽查11次,属地防雷检测公司行政检查1次。重点单位现场抽查121家,线上检查227次。严格落实气球施放监管,开展属地资质公司行政检查1次,施放气球活动现场检查15次。二是宣传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围绕“3·23”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开展专题宣传,推进气象科普进基层、进乡村、进工地,举办科普讲座10次,发放资料11000余份,群众咨询6500余人次。法治宣传片《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说不》获全省气象部门第三届法治微视频大赛二等奖。《习惯》获2023年首届全市气象短视频创作观摩活动优秀作品。在“百年村小”东白湖斯民小学建设“红领巾”气象站——行健气象站。三是畅通气象行政审批渠道。落实行政审批改革,办理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活动审批21件,提供气象证明81份。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诸暨市气象局将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推进诸暨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作用,为诸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闯县域实践新路子贡献气象力量。
一是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压茬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诸暨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完成诸暨市极端天气“村安工程”、网络大城市安全气象保障工程(城安工程)年度任务,打造县级大气超级站。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持续打造气象版“枫桥经验”。贯彻落实“五停”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制度体系,完善灾害性天气叫应协同机制,构建短临预报预警集约协同高效的业务布局、流程,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完善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和转移制度,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围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深化“枫桥式气象站”和“枫桥式”气象服务窗口建设。
三是全面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打造诸暨气候宜居城市,推进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通风廊道等城市气候应用性研究。探索推进太阳能、风能、气候康养旅游等气候资源与经济效益转换。建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风险指标和阈值,提升城市供水供能、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气象保障能力。开展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专业气象服务,打造“泛生活”气象服务体系。依托建成的诸暨市浦阳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深入开展气象研发应用等局校合作。
四是助力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持续打造气候生态品牌,创建和发挥气候康养、避暑胜地等品牌价值。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作业队伍标准化建设和新型技术装备应用,常态化做好区域协同作业。积极融入未来社区(乡村)建设,构建数字化、多场景气象服务体系。高质量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民共富行动,开展特色农产品分灾种全链条智慧气象服务。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数字农田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推广深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优化气象理赔站点布局。建设省级乡村振兴分类气象服务示范点。
五是提升气象社会化治理水平。推进气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气象标准应用。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气象设施和气象数据安全。全面压实乡镇(街道)属地监管职责,将气象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考核。推进数字气象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应用,提升气象数字化治理能力。
六是扎实推进党建和党风廉政工作。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项学习活动,建立“回头看”再学习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双建争先”工程,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模范机关创建。巩固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启动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