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暨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刻践行“五财并举”要求,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四个大抓”、坚持“五个先行”,克难攻坚、加力提效、奋力前行,推动全市经济运行稳进向好。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圆满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展现“枫桥经验”发源地靓丽风采交出财政高分答卷。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0亿元,同比增长2.9%。转移性收入70.71亿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54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4.52亿元、调入资金30.62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5.20亿元、上年结余5.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为170.71亿元。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60亿元,同比增长4.3%。转移性支出39.11亿元,其中:上解支出26.19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23亿元、土地指标调剂转移性支出2.50亿元、其他转移性支出1.00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6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6.5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为170.71亿元。
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长5.13%。转移性收入101.03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1.77亿元、上年结余1.19亿元、调入资金10.7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67.37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收入为169.69亿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103.49亿元,同比增长26.3%。转移性支出66.20亿元,其中:调出资金14.32亿元、结转下年2.1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49.69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为169.69亿元。
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13.29%(从2024年开始工伤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省统筹,不再纳入我市社保基金预决算)。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2.44亿元,同比增长7.68%。
收支相抵,本年收支结余1.5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0.27亿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0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04亿元。
收支相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4年我市新增政府债务限额57.4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4.5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2.97亿元。2024年总限额为364.2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34.11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30.17亿元。
为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今年以来全省根据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情况,分批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本年我市新增一般债券2.0亿元,主要用于235国道杭州至诸暨公路萧山河上至诸暨安华段改建工程1.8亿元,诸暨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项目(一期)0.2亿元;新增专项债券19.28亿元,主要用于诸暨市人民医院二期建设工程1.2亿元,诸暨市人民医院暨南分院建设项目1.0亿元,诸暨市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扩面提效项目13.78亿元,安华镇中心幼儿园易地新建工程0.3亿元,诸暨市主城区地下管廊综合建设工程项目3.0亿元。
此外,2024年我市共争取再融资一般债券3.2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48.09亿元,为我市推动项目建设、化解存量债务,释放本级财力保障民生提供助力。
(六)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1.迎难而上、壮大财力,切实担起财政收入企稳之责
一是“稳”的基础持续夯实。树立“整体财政”的理念,加力统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公共资源,向税源要财力、向改革要财力、向统筹要财力。2024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1.83亿元,同比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0亿元,同比增长2.9%。通过加强征管,盘活资产等模式,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疫情后重回百亿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上升。
二是“争”的势头更加强劲。2024年我市共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9.86亿元(不含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紧抓政策风口,成功获批专项债额度52.97亿元、一般债4.5亿元,规模均远超2023年;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20.97亿元,为我市推进城市建设提供了财力补充。
三是“进”的动能不断增强。全面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形成“存量带动增量”良性循环机制,累计盘活存量资产61.24亿元。“乡韵马剑”试验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为绍兴市唯一入选试点,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2亿元。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浦阳江治理三期工程有序推进,同山烧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如期完成省级验收。
2.锚定重点、优化结构,统筹资源集中财力保民生
一是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大力压减非刚性支出节约财力,“三保”支出足额保障到位。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部门项目资金较2023年压减2.92亿元。以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换取百姓过好日子。
二是强化民生项目支出保障。立足“基本民生”和“基础标准”,更加突出保基本、促均衡、可持续,在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加强管理上持续跟进发力,切实加强对就业、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民生兜底保障。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101.78亿元,同比增长6.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3%。其中:公共安全支出7.58亿元,同比增长2.2%;教育支出30.82亿元,同比增长0.4%;科学技术支出1.99亿元,同比增长1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54亿元,同比增长10.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1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2.73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31亿元;城乡社区支出3.09亿元;农林水支出14.62亿元。
三是提升社会福祉增加幸福感。倾力公共服务,全力保障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投入1003.3万元推行中小学生“午休躺睡”试点工作,投入950万元实施学校食堂设施提升工程;积极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1200万元用于农村电影、电影进校园、周末剧场、市民影院、送书下乡、文化走亲等项目;累计拨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1亿元,拨付养老体系建设7886.38万元用于爱心食堂、养老服务补贴等。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1175元每人每月、1961元每人每月。
3.发挥职能、优化环境,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力
一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以强有力的财政要素保障推动“8+4”经济政策体系落地见效,累计安排“8+4”政策体系本级财政支出75.03亿元。加大力度对接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到位省工业与信息化专项资金1235.3万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882万元。支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合筹措“腾笼换鸟”专项经费3279.29万元。
二是为厚植人才优势添翼。全年兑现人才政策2.35亿元,科技政策1.36亿元。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放“科创贷”5658万元,惠及科技人才企业8家次。人才基金平稳运作,截至目前该基金已投项目12个,实际总投资额1.03亿元。
三是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打好减税降负组合拳,今年以来,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8亿元。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无感检测指标连续三季度被列为省级“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标杆指标,均达到全省前沿值。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全市中小企业项目采购金额12.05亿元,合同金额占比达92.5%。加大企业融资帮扶力度,规范运用应急转贷,累计提供应急转贷资金64.30亿元,服务企业115家。
4.防控风险、深化改革,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数字化改革汇聚更强动能。加强财政数字化改革与增值化改革相衔接,优化拓展浙里办票、浙里缴费、浙里捐赠等应用场景,入选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据(电子)推广试点地区,积极推广村级财务票据数字化。推进“浙里基财智控”一键直达应用建设,推动各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按时、有序、精准发放,累计发放补助金额9.79亿元。
二是国企改革强化国资活力。通过体制调整、薪酬体系优化、授权清单细化等激发国企市场化潜力。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建设,投资完成率与时间进度基本同步。强化国资监管,推进清廉国企建设,优选国资公司、建设集团、文旅集团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有企业特色廉洁文化品牌。
三是绩效管理提升资金效益。实现部门、镇街2024年预算项目绩效自评全覆盖,其中:部门项目1807只,涉及资金57.10亿元;镇街项目284个,涉及资金5.46亿元。深入开展部门项目抽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经费结算项目”等10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涉及资金1.27亿元。
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25年我市经济形势分析
2025年,全市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市场主体逐步活跃,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支队伍”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持续推进,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业发展分化、土地市场预期未明显好转等问题,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民生刚性支出增长趋势没有改变,保障政府投资在建工程、维持社保基金平稳运行、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等资金需求仍然较大,财政紧平衡状态进一步凸显。我们将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妥善处理好必要支出强度与财政可持续的关系,切实保障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二)2025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考察诸暨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一个中心、谋定三大领域、抓实四大举措。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积极组织收入,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路子、高水平展现“枫桥经验”发源地靓丽风采贡献财政力量,力争2025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税源形势相适应,与税费政策相衔接”的收入目标。
(三)2025年收入预期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
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0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78.00亿元,同比增长5.7%;非税收入27.00亿元,同比增长3.1%。转移性收入65.18亿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54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2.31亿元、调入资金31.54亿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0.20亿元、上年结余6.5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0.18亿元。
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91亿元,同比增长4.8%。转移性支出32.27亿元,其中:上解支出26.80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23亿元、土地指标调剂转移性支出2.00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04亿元、结转下年2.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70.18亿元。
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5年政府性基金收入70.60亿元,同比增长2.8%。转移性收入44.59亿元,其中:上级补助8.70亿元、其他调入9.5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4.20亿元、上年结余2.19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收入115.19亿元。
2025年政府性基金支出56.09亿元,同比下降45.8%。转移性支出59.10亿元,其中:上解上级支出0.61亿元、调出资金31.5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6.95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115.19亿元。
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3.85亿元,同比减少3.44%(从2024年开始工伤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省统筹,不再纳入我市社保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3.57亿元,同比增长5.51%。
收支相抵,社保基金收支结余0.28亿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0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05亿元。
收支相抵,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平衡。
5.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5年我市将根据财力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向上争取与我市经济规模相匹配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年初预算情况与2024年执行情况相同,待上级批准后对债务规模进行调整。
三、切实抓好2025年预算执行工作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破后立,继续坚持一个中心、谋定三大领域、抓实四大举措,凝心聚力服务好全市发展大局。
(一)全力以赴抓收入、拓财源
一是稳住财政收入基本盘。突出“加强税源监控”和“提高收入质量”两个重点,强化各部门齐抓共管收入意识,加大税收收入、大额非税收入征管力度。紧盯重点税源发展,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跟踪监管。二是抓住财政政策窗口期。紧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向和重点支持领域,“先人一步”加大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级、省级“盘子”,推进债券资金提质增效。三是聚焦盘活资产新路径。多途径分类盘活国有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鼓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资产管理公司及社会资本通过资产转让、置换、联营等方式优化盘活效益。支持产权交易公司通过“浙交汇”等数字化交易平台和增值服务,推动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精准高效排资金、强保障
一是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保障“8+4”经济政策体系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着力放大“两重两新”政策效应。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全面统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上级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加大资金盘活力度,保障财政整体平稳运行。二是聚焦高效理财稳运行。进一步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逐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的标准化进程,力争实现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全覆盖。启用财政运行“健康体检”等数智系统,保障财政健康运行。三是加强资金监管提绩效。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开展绩效评价,聚焦重大政策和中心工作,从源头上优化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事前绩效评估、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闭环式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持续推进行事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内控报告编报质量的提升。
(三)持之以恒强投入、蓄动能
一是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优先保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招引和扶持“专精特新”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5%以上,以积极财政政策稳企业、稳经济、稳预期。做强做大产业基金,集中力量引进培育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项目,进一步提高基金投后管理水平,紧密跟踪子基金项目退出进度,确保退出资金及时返回。二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用足用好越快兑平台,不断提升政策兑付便利度。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争取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达75%以上,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评价机制,提升政府采购监管效能。三是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完善财政承受能力报告和资金来源落实报告等出具机制,确保必要且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优先上马。
(四)始终如一惠民生、增福祉
一是保障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扎实做好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项目资金保障工作。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进全市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高效运行文化礼堂、浣江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阵地。助力高水平建设“健康诸暨”,保障爱心食堂提质扩面。加大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建立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支持乡村振兴。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争取2025年底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10%。加大涉农资金统筹力度,及时规范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种粮补贴等涉粮补贴资金。三是助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对标全省财政系统共同富裕改革要求,深挖诸暨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打造一批诸暨财政助力共富的标志性成果。深化财金协同助共富改革,构建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以财政贴息政策撬动金融资源向扩中家庭倾斜,实现新增扩中家庭贷款平均利率不高于3.5%。稳步推进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项目实施,有序开展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
(五)如履薄冰控风险、守底线
一是切实做好“三保”保障。置顶安排“三保”资金,优化“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确保“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深入推进预算分级保障机制,按照必要性和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安排支出,原则上回归“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财政本源。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收支智管等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三保”支出情况,提高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二是强化风险防控管理。规范专项债券“借、用、管、 还”全流程管理,建立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强化对国企债务风险、资金风险、运营风险等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预警。加强社保基金预算执行过程跟踪,强化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研判,重点监控需财政兜底的险种,提前开展风险预警和处置。三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履行财会监督职能,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重点项目资金、授权支付动态监控预警,严格执行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办法,健全乡镇财政、国有金融资本、依法行政等风险管控机制。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锚定新时代财政事业发展方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楫笃行,坚决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的财政担当,为诸暨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附件:
关于诸暨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附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