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西路乱弹
2025-03-17 11:4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文广旅游局
诸暨西路乱弹属南戏在传播中融入昆腔、高腔、京腔、徽戏,并受诸暨本地语言、曲调等影响而发展衍变形成的多声腔类乱弹剧种,是浙江所有乱弹中除唱[三五七][二凡]外唯一有[梆子]腔、来路最清晰的剧种。诞生于清初,在清中期发展、繁盛并达到高峰。
诸暨西路乱弹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唱腔,兼唱徽调、梆子及调腔。表演形式多“紧拉慢唱”,大多讲究文戏,较少武功,表演或高亢雄健,或抒情流畅,丰富多样。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唢呐、板胡、斗子、三弦、大小锣、大小钹、大小鼓等近20种,尤以笛子中的“胖吹”最具诸暨地方特色,音色悠扬婉转,节奏强烈,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韵味。
诸暨西路乱弹曲牌极为丰富,鼎盛时期多达200余种,主要分为用于表演的吹奏曲牌和用于伴奏的唱腔曲牌。曾经演出的乱弹剧本至少有400余本,至1962年老艺人尚能回忆出上演过的尺调、梆子、正宫、阳调、调腔等剧目名称达90余本。
诸暨西路乱弹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孕育、诞生、繁荣至停滞、衰落、濒危,再到如今的复兴,已成为诸暨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具在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史学研究价值和文学鉴赏价值。
2011年6月,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