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3名小运动员 市外籍选手297人
■融媒体记者 应柳漪 通讯员 周青
3月24日,诸暨市第20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小学生篮球赛完美落幕。此次比赛,893名运动员分属全市111支队伍,设五人制男、女组(分甲级队和乙级队)和三人制男、女组四大组别,历时8天。
此次篮球赛还有一大亮点——893名运动员中诸暨市外户籍选手达297人,三分之一参赛队员是外来学子。学生们参赛全部由学校老师带队,安排专业车辆接送,不给家长制造接送压力。
24日下午,记者在男子甲组的决赛现场碰到了陶朱街道三益完小的安徽籍球员陈嘉琪。他说:“我喜欢篮球,因为打篮球,我收获了一个棒棒的身体,还借助这份爱好认识了很多诸暨的朋友。”
陈嘉琪告诉记者,他是小学一年级时来诸暨的,“那时,爸爸妈妈在诸暨已经生活工作十多年了。听妈妈说,我上学的事情也是诸暨朋友陪她一起去办的转学手续,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诸暨,爸爸妈妈已经打算在这里安家。”
像陈嘉琪一样因为篮球爱上诸暨的,还有陶朱街道三都小学队员杜东瑶,这个贵州户籍的六年级女生学篮球已经4年,是队里的主力。她说:“我出生在诸暨,但是因为户口本上我是贵州人,当初学校招募篮球队员时我想报,爸爸妈妈还担心报不上,没想到老师很欢迎我。”这些年,因为经常起早摸黑训练,杜东瑶和同一队的5名诸暨籍球员和4名外地户籍球员成了最好的姐妹,这次她们一起拿下了小篮球赛五人制女子甲组季军。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外来人口50万,其中幼教阶段就读的外来学子0.85万余人,义务阶段就读的3.7万余人,普高阶段的1.8万余人,他们和诸暨本土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受教育。这样的同城待遇,映射出产业集聚与人口流入的双向奔赴——哪里能让人安心奔跑,哪里就是充满机遇的热土。
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小篮球”到“新BA”,是用篮球诠释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公式——以包容消弭隔阂,以公平凝聚共识,最终将人口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未来,我们将持续打造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生态,让运动精神与城市温度交织,助力建设更具凝聚力的‘活力诸暨’”。
记者手记
篮球转动社会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诸暨,篮球运动已成为构建和谐基层社会关系的一份重要力量,在各个年龄段、不同发展领域的市民中发挥着作用。这不仅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更揭示了一座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包容性,正是经济活力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能。成效最明显的,在新诸暨人的融合方面。
正如眼下进行中的2025年诸暨首届开放共融新市民篮球联赛“新BA”,2月下旬启动报名后,吸引了来自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名新市民篮球爱好者,通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14支队伍、近200人参赛。与之可呼应的是本届小学生篮球赛,市外籍选手占比33.3%,覆盖大唐、陶朱、暨阳等经济活跃街道及海亮、荣怀等私立学校。此中,暨阳街道核心城区市外户籍54人、陶朱街道57人、店口镇40人、大唐街道33人,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产业重镇在吸纳外来人口方面成效明显,与经济体量形成了正向关联。
近年来,这些乡镇街道凭借环保新能源、五金、纺织、袜业等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建设者安家落户。他们的子女也以“新诸暨人”的身份来诸暨就读。以前,外来建设者子女申请就读时父母一方还须在我市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目前,为方便外来建设者随迁子女就读,诸暨市教体局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仅凭父母一方的居住证就可申请入学。入读后,学校无差别对待每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归属,也让他们的父母更愿扎根奋斗,为诸暨这座城市注入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