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如何应对心理余震? ——创伤应激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上个月,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已至超3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大量建筑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灾难中,人们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伤痛,还可能经历一场“看不见的余震”——创伤应激反应(PTSD)。
一、什么是创伤应激反应?
创伤应激反应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以此次地震为例,具体可表现为:
1.反复“闪回”灾难场景: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地震时的画面,甚至夜间被噩梦惊醒。
2.过度警觉:对轻微震动或声响极度敏感,心跳加速、出汗,仿佛灾难随时重演。
3.情感麻木或回避:不愿提及地震相关话题,刻意远离受灾地点或人群,甚至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4.自责与愤怒:幸存者可能因未能救出亲人而愧疚,或因救援延迟感到绝望。
这些症状若持续超过1个月,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需专业干预。
二、地震为何会引发心理创伤?
突发性与失控感
地震的瞬间破坏力远超人类应对能力。缅甸地震中,曼德勒市最大的寺庙倒塌、桥梁断裂,人们目睹家园化为废墟,这种“失控感”会加剧心理冲击。
多重压力叠加
余震频发(缅甸已记录54次余震)、物资短缺(如饮用水、抗感染敷料告急)、高温环境(40℃加速伤口感染)等因素,持续消耗身心资源,导致情绪崩溃。
集体创伤的连锁反应
灾后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的伤亡画面,可能让未直接受灾者也产生“替代性创伤”,尤其是儿童和敏感人群。
三、哪些人需要特别关注?
直接受灾者:包括幸存者、伤者及其家属。缅甸地震中,许多家庭失去至亲,甚至救援人员(如华人志愿者)也可能因目睹惨状产生心理负担。
儿童与青少年:他们对灾难的认知不成熟,可能表现为尿床、哭闹或学业退步。
原有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在地震后症状可能加重。
一线救援人员: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反复接触创伤场景,易出现“共情疲劳”。
四、如何自救与互助?
个人层面:
允许情绪释放:哭泣、倾诉都是正常反应,无需强装坚强。
重建生活秩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散步)能缓解焦虑。
减少刺激源:暂时避免反复观看灾难新闻,尤其是睡前。
家庭与社区:
倾听与陪伴:对受灾者说“我在这里”比“别难过”更有效。
儿童心理安抚:通过绘画、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感受,避免隐瞒灾难真相。
互助网络:缅甸华人通过微信群组织救援、分享信息,这种“共同体支持”能减轻孤立感。
专业干预:
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失眠超过2周、出现自伤念头),需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治疗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纠正灾难化思维。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通过眼球运动减轻创伤记忆的负面影响。
诸暨市心理健康服务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