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余铁均:领航铜管“智”造工艺
余铁均,1977年5月出生,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曾获浙江工匠、绍兴工匠、绍兴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其带领的余铁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入选2024年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融媒体记者 孟冲 通讯员 边富良
从技术工人到研发工程师,在海亮工作的20余年间,余铁均刻苦钻研铜产品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熟悉并掌握铜产品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他勇于改革创新,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成绩显著,是企业在技术领域“攻城拔寨”、实现科研突破的领航者。
深入学习磨炼技艺
“铜管做得没问题,符合生产标准。”在生产车间内,余铁均正仔细测量着徒弟们上交的“作业”,并向他们讲解管件制造的要领。
2002年7月,余铁均进入海亮股份工作。“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海亮工作,因为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出身,来了之后就跟着老师傅学技术,自己很快就上手了。”
2004年,余铁均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了一名技术科长。其间他刻苦钻研铜产品生产工艺,深入了解铜产品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标准,同时他还积极向现场业务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学习,向管理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通过同事间的交流学习,我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2011年,余铁均被外派到越南生产基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一年后,余铁均回到诸暨,正式被任命为研发工程师,负责技术创新与改进工作。
作为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余铁均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技术,经常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翻阅机械液压、铜加工知识等相关书籍,并将工作经验与前沿理论紧密结合起来。2018年12月,海亮股份收到了一份“跨年大礼”——由余铁均研发团队负责的“竖模收R整形工艺”被评为2018年“浙江省先进职业操作法”。
“该工艺不仅杜绝了承口外延会压出毛边的问题,而且可以用一出多的方式生产,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余铁均介绍道。在同等质量下,用竖模收R整形工艺生产的90°等径承口弯头比原先用平模收R整形工艺生产的90°等径承口弯头减重约10%,大幅减少了原材料损耗。
“智”造产线提升效率
去年年末,余铁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入选了2024年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余铁均看来,获得这项殊荣是工作室所有成员辛勤付出的最大收获。
2020年底,余铁均团队通过改进三通产品成形工艺,研发专用设备,节约原材料10%以上。“以目前该类产品每月58吨的产量计算,单原材料成本每月就能节约29.2万元,项目每年可以节约350万元,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他说。
2021年,余铁均带领团队负责紫铜管件老线改造项目。由于项目涉及多种工艺优化及设备改进的子项目,团队商讨后,决定为每道工序特别制定改进方案。在下料工艺上,采用激光无屑下料,减少下料锯缝损失,提高成材率,改善车间现场环境,自动下料,实现一人管多台;在生产工艺上,为每款产品设定专有生产模式,“对54以下弯头产品,我们统一采用一体机推弯生产模式,而对54以下三通产品,我们选择采用内高压成型拉伸、一体机连线生产的模式。”余铁均说,“对其余产品则采用了模块化生产方式,通过将同类型产品的生产设备布局在一起,用输送带或机器人连接单机设备,实现模块化连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除了定制化产线方案,余铁均团队还积极引入了智能化设备。“产线内的软件系统与智能线管理系统共用,实现计划自动排产和物流自动调度;而车间所有在制品流转采用AGV物流小车自动搬运,在仓库内堆放的成品则采用立体仓库存放,自动存取,库存准确,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强度。”通过工艺设备改进,物流自动化,原先老旧的紫铜管件生产线焕发新生,人工成本直接下降70%,综合成本下降40%,在订单达到设计产能的情况下,每年能节约2000万元成本。
传承发扬匠心精神
余铁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铜管件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优化、设备研发等技术攻关工作,截至目前,工作室团队成员共有10人,其中技师及以上6人,已获得8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8项发明专利。2023年,由工作室成员组成的部门——精密件技术研发部,荣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称号。在余铁均的带领下,团队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创新“发动机”。
除了创新研发,工作室如今还承担了培养人才的职责。“实践出真知,我一般会把模具交给徒弟去设计,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技术要领。”截至目前,余铁均帮带的员工中有5个技师,55个高级工,32个中级工,目前公司内70%以上的一、二级蓝领员工在技术上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余铁均在海亮工作已近23年,沉甸甸的荣誉就是对他努力工作的最好认可。谈到今年的工作计划,他说,目前正带领团队进行新型青铜管件的研发,“这个项目比较复杂,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团队希望在今年能够顺利完成该项目的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