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粽子怎么吃?医生帮你划“粽”点

2025-05-23 10:0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从养生的角度讲,粽子是药膳的一种。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粽叶,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本草纲目》曰:“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它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止虚汗之功,一般健康人群能适当食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粽子的。端午节后便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吃粽子可以起到解暑的效果。但粽子也是一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为什么有的人消化很好,而有的人却消化不良?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中含有约75%-77%的淀粉,而且大多属支链淀粉,比大米的含量还高。刚蒸熟的粽子,其中所含支链淀粉容易与体内的消化酶作用,糯米分解的速度比较快,较为容易消化和吸收。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直有糯米食物难以被消化的印象呢?有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趁热吃:糯米冷却后,支链淀粉会很快地相互连接成致密的结构,黏性韧性增大,会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负担。

2.咀嚼不充分:多数糯米食物,特别特别黏,影响品尝者去充分咀嚼它,多数人都是嚼几口就咽了。

3.添加太多油:大家最喜爱的肉粽除了糯米,还包含了不少的饱和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来说,大量的荤油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

4.饮食过量:糯米的饱腹感相对会延迟一些,大概要到餐后30分钟才达到饱感的高峰。这个饱感延迟的特点,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吃的时候不觉得多,过后却撑得有点难受。

这三类人吃粽子需谨慎:

1.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通常大家吃的时候还要加糖。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2.胃肠道病患者:粽子的主料是糯米,糯米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在胃里停留较长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3.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吃粽子要注意以下5点:

1.冷粽子不能吃:粽子主要成分是糯米,冷却之后,糯米易变得坚硬,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对肠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此外,粽子馅料在冷藏条件下,容易滋生各类细菌,若未经充分加热,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建议吃新鲜热乎的粽子。

2.半生不熟粽子不能吃:在蒸煮过程中未能完全熟透的粽子,其中所含的糯米及其他食材未能充分煮熟。此类粽子在口感上显得黏腻,咀嚼困难,同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引发腹泻、呕吐等。因此,吃粽子时务必确保已完全熟透。

3.存放太久的粽子不能吃:长时间存放会导致粽子中的营养成分逐渐流失,口感品质显著下降。长期存放还可能引发粽子内部有害物质的生成,并促进细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粽子变质。一般,为确保粽子的品质与安全,应置于阴凉通风的环境中保存,并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影响。

4.不要空腹吃粽子:空腹吃粽子会增加胃肠负担,易引起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不适。此外,空腹吃粽子也可能对血糖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空腹食用易使血糖迅速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调控能力较弱者,可能诱发血糖波动。

5.不要在睡前吃粽子:粽子中的糯米因其显著的黏性特质,消化过程相对困难,若在睡前食用粽子,将可能对睡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粽子所含热量相当可观,若在睡前进食,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参考资料:人民网科普、健康时报、上海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