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至6月,诸暨大地上掀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浪潮,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以“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联合多个镇街党(工)委,在全市革命老区密集开展抗战时期革命旧址挂牌保护与红色文艺慰问演出活动。通过历史传承与文艺浸润的双重载体,以历史之重铸精神之魂,以艺术之光燃振兴之火,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掀起赓续红色血脉的热潮。
旧址挂牌---镌刻烽火记忆,守护精神根脉
挂牌活动历时三个月,累计为9处重要革命旧址举行庄严的挂牌仪式,覆盖枫桥、大唐、山下湖、浬浦、暨南、岭北、应店街等7个镇街8个村(社区),形成全域联动的红色保护网络。这些抗战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旧址,每一处都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奋斗。
1、中共会稽工委成立地遗址(枫桥镇枫源村)5月14日,挂牌仪式率先在枫源村开启,1942年7月,中共会稽工委在此宣告成立,由此成为会稽地区抗日斗争的核心指挥部。悬挂在旧址白墙上金灿灿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工委的成立,点燃了会稽地区的抗日斗争的革命烈火,激励无数志士为民族解放前赴后继。
2、金萧支队诸暨(北)办事处旧址(西杨龙社区杨子山头) 1944年1月,这里作为金萧支队后勤保障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红色枢纽”,支撑起诸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坚实后盾,诸北被誉为“诸暨的陕北”。5月14日,当揭开牌匾的那一刻,尘封的历史记忆再次鲜活,那些为保家卫国而奔忙的先辈身影,仿佛又出现在诸北河荡湖泊的青纱帐里,令人肃然起敬。
3、“小抗大”——渎溪乡校旧址(上下文村杨氏宗祠)1939年,这所被誉为“小抗大”的乡校,以知识为火种,为抗战事业培育了大批中坚力量。5月15日,研究会副会长方忠敏与上下文村书记杨七明共同揭牌,朗朗书声与激昂誓言仿佛穿越时空,激荡人心。那一盏盏在战火中点亮的知识灯火,不仅照亮了抗战的艰难道路,也为民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4、中共诸暨县委旧址(浬浦镇外浦村陈高坞) 皖南事变后,朱学勉等革命先辈以豆糕店为掩护,在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于1942年5月重启中共诸暨县委,率先组织领导诸暨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5月15日挂牌过程中,当年房东同族的后人动情地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金色牌匾的揭开,不仅让这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重见天日,也让后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
5、金萧支队诸南办事处三八(北)盐场旧址(暨南街道许村村) 5月23日,暴雨初歇的许村祠堂前,简短而隆重的挂牌仪式在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品灿的主持下举行。该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金萧支队的重要后勤基地,曾为中国共产党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供经费支持。1944年3月,国民党“浙保”二团突袭许村,何今希、骆甫根等48名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捕,在齐村惨遭杀害,制造了震惊金萧地区的“齐村惨案”,办事处与盐场遭到严重破坏。这段悲壮的历史,成为许村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挂牌仪式上,30余名代表集体默哀,许村党委书记许志锋誓言:“光荣与伤痛并存,我们将永续红色根脉!”
6、中共东阳县委主要活动地旧址(岭北镇岭北周)5月30日,挂牌仪式在岭北周社区七份厅和高台门崇孝楼正式启动。当覆盖牌匾的红绸缓缓落下,尘封的历史瞬间苏醒:80多年前,中共党员马义生、楼应荣遵照党的指示,返乡组建9个党支部,发展60余名党员,占东阳全县党员半数;首次党代会13名代表中,6位来自岭北。1938年5月,中共东阳县委成立,马义生任书记、楼应荣任宣传部长。他们以岭北为主要活动地,在崇孝楼创办“青年读书会”,以笔墨为刃传播抗日思想;成立“青年抗日大刀队”,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 抗战后代周建农动情地回忆:“父亲加入金萧支队时立誓‘不打跑鬼子,绝不回家!’”
7、路西县委驻地旧址(应店街镇寨头村、灵山坞村)6月20日,在寨头桐坞小山村一座已显破旧的四合院内,金底红字的“中共路西县委驻地旧址”铜质牌匾醒目地悬挂于陈旧的木质墙群上。1945年2月,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共路西县工委于这座藏于竹海之中的五间两基头老宅秘密成立,当年的革命者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揭牌仪式结束后,众人转场至灵山坞村,这里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路西县委驻地旧址”挂牌同样意义重大。当应店街镇党委委员丁梦与新研会秘书长章可萍将悬挂老式台门旁的牌匾揭开时,厚重的历史感,将人们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1945年,这里作为路西抗日核心枢纽,建立了抗战民主政权,发展了40余个党支部,培育了大批的革命力量,并建起了野战医院、被物厂等后勤基地,更为新四军“两渡富春江”筹措了20万斤军粮和其它军需物资。正如灵山坞村杨炯书记所说,当年灵山坞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新四军战士。
慰问演出——激荡时代回响,凝聚奋进力量
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艺术团为这4场深入革命老区的慰问演出,进行了精心准备、用心对待,努力将最美的艺术形象奉献给老区人民。已是耄耋之年的张仲透老会员,忍着膝盖伤痛登台演出,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形象、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会员中的抗战后代代表杨黎建、方守根等,虽年逾七旬,但每场演出都一丝不拘,用他们的话说,能为老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心愿。
4月20日晚,首场慰问演出在革命老区大唐街道中兴社区隆重举行。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成立了当时开元乡最早的党支部;抗战期间,金萧支队曾在这里设立路西最早的情报中转站,也是中共小西区委旧址;叶圣全、慎钦堂、慎水堂等铮铮铁骨,曾在这里拿起刀枪,为保卫家园英勇献身。当晚的演出现场灯光璀璨,人头攒动,歌声嘹亮,舞步欢动,整场演出十五个节目精彩纷呈,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奉献了一场高质量的红色文艺盛宴,老区大地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许村村、岭北周、灵山坞三地在挂牌的同时,开展了红色慰问演出。每一场均以红色经典贯穿始终,许村村的情景剧《绣红旗》再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守,岭北周的《大刀进行曲》当演员嘶吼“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时,台下观众热泪盈眶;灵山坞的京剧《沙家浜》彰显了军民鱼水情。台上歌舞翻飞,台下掌声雷动。艺术团每到一处,均深受老区人民的喜爱。在灵山坞村,一位烈士的后代拉着演员的手说:“今天的演出让我想起父辈们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要更加珍惜和平,建设好家乡。”三地均以全场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压轴,台上台下歌声汇成洪流,将气氛推向高潮。
红绿融合——激活资源禀赋,绘就共富新篇
活动不仅致敬历史,更锚定乡村振兴。“浙江最美银杏村”灵山坞,借红色挂牌延伸文旅内涵,打破季节性局限,破解旅游瓶颈。岭北周村将盐焗鸡等特产融入红色晚会,实现“生态+红色”资源互哺,双轮驱动发展。许村借力红色基因,将持续挖掘旧址内涵,渎溪乡校旧址将重启“知识火种”教育功能,“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当革命旧址邂逅千年银杏,当盐场血泪化作振兴动力,诸暨三地的实践昭示:铭记,是最好的传承;融合,是最生动的振兴。
“保护革命旧址,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市新研会常务副会长冯品灿强调。这场跨越80年的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老区人民“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铿锵誓言——当抗战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必将书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