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588418/2025-166323 |
发布机构: | 市教体局 |
公开日期: | 2025-07-18 |
主办单位: | 诸暨市教育体育局 |
诸暨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诸暨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3号建议的答复
陈大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4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诸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您的建议对我们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很大帮助。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严格按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做好相关工作,并且从202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幸福行动”,全力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今年,专门制定了《诸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幸福行动2.0实施方案》,升级工作体系、强化专业队伍等三大类12项重点工作,努力构建家校社联动的积极心理服务体系。
对于学生心理状况,我们强化智能筛查干预,精准识别帮扶。每学期开学初下发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线上依托诸暨市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诸有心育”平台,线下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负责,利用心理状况量表、学生心理危机动态观察表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危机筛查,筛选预警对象。施测后,心理高危学生名单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通过对预警对象一对一访谈,各校心理危机评估小组确定二、三类心理高危学生。在确定高危学生对象过程中,如有困难,均联系局学生心理危机筛查指导小组进行指导。学校根据筛查情况,要针对二、三类心理高危学生制订干预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落实“一对一跟踪”。对高危学生,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需每月在省平台进行回访、转介等操作,回访要求做到100%,并在管理平台上记录回访情况。各校二、三类心理高危学生信息,必要时会向学生所在乡镇(街道)或社区反馈,实施家校社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今年上半年开展春季开学心理专项筛查,累计排查学生近16万人次,识别三类心理高危学生百余名,确定“四特学生”(特殊心理、特异言行、特殊体质、特殊家庭)百余名,落实“一生一策”干预回访。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健全线上线下服务,织密保障网络。在线上,依托“西施眼APP-幸福教育”专区,开设幸福校园、幸福家庭等栏目,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日均访问量突破5000人次;我们与科大讯飞定制研发诸暨市“诸有心余”心理平台,每年两次大规模使用该平台进行测评,今年已形成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两份量表的诸暨市域数据常模,为本地化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科学基础。线下着力打造心理双中心:城东的市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城西的青少年宫心理中心。市级心理中心配备心理咨询师22名,实行“双人值班+24小时热线”服务模式,广泛宣传诸暨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心的公益咨询和热线服务,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来访者216余人次,接听电话410余通,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常态化、专业化服务。团市委12355“青枫护航”青少年服务台进一步优化服务热线管理,在青少年宫心理中心开展“和美家长学堂”等心理健康活动。
对于学生心理疾病,我们深化医教协同机制,提升处置能力。作为浙江省“心理医生进校园”首批试点县市,自2022年开始,赵国秋和傅素芬教授带领的心理医生团队对全市143所学校实现了访谈和诊断全覆盖。今年上半年,我们开展“心理医生进校园”活动2次,赵国秋教授对我市40余名心理高危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评估。为加强医教结合建设,组织“心理教师能力专项提升培训”,全市130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分批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脱产实习一周,采取“一对一”门诊跟岗和病房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实践”提升教师心理危机识别和处置能力。
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按照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21〕52号)文件精神,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中小学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届时将优先使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回归原岗位,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
二是融合教师专业培训。基于已与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省学生心理诊疗中心的多次合作以及签订的《学校心理健康公益服务项目合作协议书》,集中参加由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的心理健康教师92学分专项培训班,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效果。进一步提高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证书持证率,到2025年实现全市教师B证持证率达25%的目标。
三是营造身心第一的社会氛围。通过西施号APP开设“幸福教育”频道,加大力度丰富原有的师生风采展示、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科普、心理问题解答等板块内容,在关键节点如高考、中考期间开设减压、生涯规划等直播,凝聚全社会更广泛共识和力量,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身心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
衷心感谢您对诸暨教育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