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有“五不做”“五坚持”,让你一年“病不沾”!
8月19日,我们正式迎来出伏,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终于过完了!此时,暑热渐退,整体气温也将下降,但是这个时节,由于温度波动频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出伏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从出伏到秋分节气共30多天,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俗话说,“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但是往往在处暑尾声,人们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心脑血管疾病等。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王开英提醒大家:在气温变动的刺激下,血管会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这个时节养生防护极其重要,避免身体出现不适。
出伏后别做这5件事:
不要太早晨练: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不要喝水太少:出伏后,仍会出现“秋老虎”天气,身体水分大量蒸发,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不要过度贪凉: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不要整夜开空调: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若夜间确实炎热,可根据实际温度调整,即使要开最好定时,避免因温度过低或直吹影响睡眠质量,同时也能防止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不要睡得太晚: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出伏后养生要坚持做的5件事:
重养肺: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体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同时,干燥气候易伤津液,这时可结合“多酸”与“滋阴润燥”的需求,多吃些兼具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苹果、梨、萝卜、芝麻、豆类等偏酸性且能滋阴的食物,也可搭配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等滋阴润燥的食材,均衡调理。
少辛辣: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
重防病: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多热身:秋季锻炼应以慢运动为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秋天早晚温差开始变大,低温状态下肌肉的黏滞性较高,如不做热身活动就开练,很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损伤。
科学补:出伏后,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此时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但进补需讲究科学,避免盲目乱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