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一、2024年全口径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决算情况
1.收入决算情况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同比增长2.9%。主要收入项目决算数为:
(1)增值税31.57亿元,同比增长13.0%;
(2)企业所得税(40%部分)8.45亿元,同比增长2.2%;
(3)个人所得税(40%部分)4.72亿元,同比减少35.0%;
(4)城市维护建设税3.14亿元,同比减少12.8%;
(5)房产税5.68亿元,同比增长12.3%;
(6)印花税2.02亿元,同比减少3.3%;
(7)城镇土地使用税4.43亿元,同比增长39.3%;
(8)土地增值税4.19亿元,同比增长7.5%;
(9)车船税1.07亿元,同比减少4.4%;
(10)耕地占用税1.32亿元,同比增长299.1%;
(11)契税6.79亿元,同比减少24.0%;
(12)非税收入26.18亿元,同比减少0.6%。
2.支出决算情况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6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7%,同比增长4.3%。主要支出项目决算数为: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90亿元,同比增长10.1%;
(2)公共安全支出7.58亿元,同比增长2.2%;
(3)教育支出30.82亿元,同比增长0.4%;
(4)科学技术支出1.99亿元,同比增长15.9%;
(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10亿元,同比减少3.4%;
(6)卫生健康支出12.72亿元,同比减少1.1%;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54亿元,同比增长10.7%;
(8)节能环保支出0.31亿元,同比减少60.7%;
(9)城乡社区支出3.09亿元,同比减少46.0%;
(10)农林水支出14.62亿元,同比增长66.2%;
(11)交通运输支出4.22亿元,同比增长2.9%;
(1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0.77亿元,同比减少68.2%;
(13)商业服务业等支出0.29亿元,同比减少30.5%;
(1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52亿元,同比减少24.2%;
(15)住房保障支出3.03亿元,同比减少0.7%;
(16)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03亿元,同比增长53.6%。
3.收支平衡情况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0亿元,转移性收入69.90亿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54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7.11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5.20亿元、调入资金27.22亿元、上年结转资金5.83亿元。收入合计169.90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60亿元,转移性支出38.30亿元,其中:上解支出25.38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23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59亿元、土地指标调剂转移性支出2.50亿元、其他转移性支出1.0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5.86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结余0.74亿元。支出合计169.90亿元。
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1.收入决算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68.6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5.4%,同比增长5.1%。主要收入项目决算数为: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1.43亿元,同比增长10.9%;
(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48.2%;
(3)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0.15亿元,同比增长123.5%;
(4)彩票公益金收入0.28亿元,同比减少5.4%;
(5)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43亿元,同比减少28.3%;
(6)污水处理费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34.3%;
2.支出决算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103.4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8.3%,同比增长26.3%。主要支出项目决算数为:
(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8.10亿元(不含超长期特别国债支出0.45亿元),同比减少8.2%;
(2)农林水事务支出0.35亿元,同比增长7133.3%;
(3)其他支出19.90亿元(不含超长期特别国债支出0.10亿元),同比增长58.1%;
(4)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19.06亿元;
(5)债务付息支出6.05亿元,同比增长6.4%;
(6)债务发行费用支出0.04亿元,同比增长71.1%。
3.收支平衡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68.66亿元,转移性收入101.03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1.77亿元、调入资金10.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67.37亿元、上年结转资金1.19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169.69亿元。
政府性基金支出103.49亿元,转移性支出66.20亿元,其中:专项债务还本支出49.69亿元、调出资金14.2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19亿元、上解上级支出0.12亿元。支出合计169.69亿元。
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1.收入决算情况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4.8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5%,同比增长16.9%。主要收入项目决算数为: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8.1%;
(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66亿元,同比增长7.9%;
2.支出决算情况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2.4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4%,同比增长7.7%。主要支出项目决算数为: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9.83亿元,同比增长9.1%;
(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2.61亿元,同比增长6.6%;
3.结余情况
从2024年开始工伤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省统筹,不再纳入我市社保基金预决算。2024年年初社会保险基金结余18.68亿元,本年收支相抵后结余2.37亿元,年末社会保险两项基金结余21.05亿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情况
1.收入决算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8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0%,同比减少77.1%。
2.支出决算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9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0%,同比减少24.5%。
3.收支平衡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8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万,上年结余收入13万元,收入合计407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91万元,调出资金16万元,支出合计407万元。
收支相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五)举借债务规模、使用、偿还、付息付费情况
1.举借规模
2024年末,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64.2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34.10亿元,占36.8%;专项债务230.16亿元,占63.2%。未超过省财政厅核定、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当年政府债务限额。
2.使用
2024年,我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1.28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2亿元,主要用于粮食收储及交通领域项目;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28亿元,主要用于生态环保、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及存量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
3.偿还
2024年,我市债务还本支出52.2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59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49.69亿元。均用于偿还符合条件的存量政府债务。
4.付息付费
2024年,我市债务付息付费支出10.22亿元,其中:债务付息支出10.18亿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0.04亿元。一般债券付息付费支出4.14亿元,其中债务付息支出4.14亿元。专项债券付息付费支出6.08亿元,其中债务付息支出6.04亿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0.04亿元。
(六)其他情况
1.预备费使用情况
2024年未安排预备费使用。
2.上级转移支付指标使用方向
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指标使用19.99亿元,主要用于农林水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交通运输支出、教育支出、卫生健康支出等科目支出;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指标使用19.75亿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指标支出19.06亿元),主要用于超长期特别国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彩票公益金等科目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转移支付指标使用25.22万元,主要用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
3.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方向
2024年未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4.政府投资项目说明
2024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性资金安排19.82亿元,实际支出16.04亿元,执行率80.9%。其中,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财政性资金安排9.89亿元,实际支出8.13亿元,执行率82.2%。主要项目有东望小学新建工程、诸暨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诸暨市人民医院暨南分院建设项目、暨北小学新建工程、暨南初级中学新建工程、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诸暨部分)、诸暨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项目、单村水站提升改造、2024年农田灌溉设施更新升级、小型水库加固改造及水库系统治理工程、山塘综合治理、枫桥镇青西畈电排站改造工程、栗金村第十一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等。
5.绩效情况
(1)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工作。组织全市74个部门开展自评项目1807个,涉及财政资金57.1亿元。同时,按照不低于部门自评项目10%的比例要求,采取随机方式,在全市74个部门中抽取182个项目开展了绩效抽评,涉及资金8.73亿元。
(2)开展财政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选取促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类、扶持诸暨公用品牌类、重点民生事业类、专项工作经费类等四个类别共10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评价资金1.27亿元。
(3)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组织开展部门整体评价全覆盖工作,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扩面,实现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全覆盖。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市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各项审查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财力保障重点领域,多措并举组织财政收入,积极应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确保资金精准高效使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一)开源节流并举,多维度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一是强化统筹挖潜,财政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创新财政资源统筹机制,通过强化税收征管、盘活存量资产、深化财税改革等举措,推动财政收入量质齐升。202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51.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0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合计51.83亿元),同比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标志着我市财政运行在疫情后全面恢复至相对健康区间。建立“存量资产—资本转化—增量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全年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61.24亿元。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向上争取资金成效显著。2024年我市紧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共获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9.86亿元(不含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债券、专项债券);成功获批专项债额度52.97亿元、一般债4.5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20.97亿元;切实减轻本级财政压力,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动能。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重大项目释放发展活力。重大示范项目取得突破,“乡韵马剑”试验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绍兴市唯一),获中央财政补助2亿元;安华水库扩容、浦阳江治理三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同山烧集成创新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二)民生保障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坚持厉行节约,筑牢“三保”支出底线。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原则,聚焦“有保有压、轻重缓急”,精准划分支出优先级。坚持“三保”优先原则,据实编列“三保”预算,足额纳入预算保障,保障“三保”支出平稳有序。2024年压减部门非刚性项目支出2.92亿元,压减资金全部用于民生保障领域。
二是加大民生投入,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理念,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和基础标准落实,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均衡发展、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就业促进、教育发展、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民生保障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101.78亿元,同比增长6.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3%。其中:公共安全支出7.58亿元,同比增长2.2%;教育支出30.82亿元,同比增长0.4%;科学技术支出1.99亿元,同比增长1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54亿元,同比增长10.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1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2.73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31亿元;城乡社区支出3.09亿元;农林水支出14.62亿元。
三是创新服务供给,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在教育领域,安排专项资金1953.3万元,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躺睡”试点和学校食堂设施提升工程;在文化领域,投入12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书下乡等惠民项目;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1亿元,投入7886.38万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并同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标准至每人每月1175元和1961元,切实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三)精准施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是强化产业支持,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8+4”经济政策体系实施,统筹安排本级财政资金75.03亿元,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成功获批省工业与信息化专项资金1235.3万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882万元。同时,整合设立3279.29万元“腾笼换鸟”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构筑人才高地,激发创新活力。全年累计落实人才政策资金2.35亿元、科技政策资金1.36亿元,切实强化创新要素保障。深化财政金融协同,发放推行“科创贷”产品,全年发放贷款5700万元,精准支持8家科技人才企业发展。持续优化人才基金运作机制,目前已投资项目12个,完成投资1.03亿元,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积极落实惠企政策组合措施,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累计实现减税降费及退税28亿元,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优化政府采购管理,在省级营商环境无感监测中连续三个季度获评标杆地区,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强化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全年完成中小企业政府采购12.05亿元,占采购总额的92.5%。完善企业融资帮扶机制,规范开展应急转贷服务,累计提供转贷资金64.3亿元,惠及企业115家,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