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火炬网 > 五老风采 > 经验交流
以爱心守护初心 用余热赓续使命
发布日期:2019-10-25 19:01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关工委

以爱心守护初心  用余热赓续使命

诸暨市关工委科技团  陈元良

我是从事茶叶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达43年的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2015年退休后被市关工委聘请为“科技团”成员,被市科协聘为“科普讲师团”成员,在这两个服务平台上,我尽我所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继续自己的“茶叶梦”和“科技梦”。

一、以“百师讲堂”为平台,整理农耕文化、讲好诸暨故事

诸暨市职教中心是全国重点职业技校,设有涉农专业。我被学校聘请为茶文化辅导兼职老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除平时现场辅导外,以“百师讲堂”的形式,组织全校涉农专业师生集中听课,以“弘扬西施农耕文化,讲好诸暨农业故事”为主题,采用印发辅导读物,集中听讲、实习指导等形式,让青年学生能熟悉和了解诸暨的农耕文明历史,扩大认知视野,增加知识范围,提升青年学生专业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化,具体反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根据农耕文化的特征和诸暨农耕文明的发展史我,收集和整理从春秋伊始的农业故事,编写讲课辅导提纲,从事关国计民生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到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种植业,再到市场需求而倒逼的新兴产业,提纲篡要,突出重点、分门别类、通俗易懂,使青年学生加深对农耕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感情认同,在农耕文化的自信中不断加固农耕文化的根脉,把“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耕文化理念,植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之中,为传承农耕文明培育新人,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二、以“文化礼堂”为阵地,传授科学知识、培训农耕技术

“诸暨市科普讲师团”是根据“诸暨市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目标任务”的要求而成立的,其宗旨是“文明传习、精神加油、人文关怀”,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结合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常态化开展科普宣讲活动,以满足农村群众对生态环境、品质生活、心灵享受和乡风文明的需要,全力打造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诸暨新时代“富足、健康、快乐、时尚”的品质生活需求。“科普讲师团”开展有计划、多门类的科普宣传服务,针对不同区域和各类群体的需求,开展以“移风易俗、健康生活、农耕技术、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为内容的科普宣传,以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科普需求。

我作为讲师团的成员,根据计划安排,在讲课辅导前认真做好内容准备,并利用自己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灵活结合讲课辅导点的人文地理和农耕文化历史,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同时采用现场互动的形式,加深与农民朋友的感情,深度观察农村居民的科普需求,不断充实内容,从而提高科普宣传的效果和质量。科普讲师团成立后,我在2018年深入到基层文化礼堂科普讲座16场次,今年已经完成11场次。在参与科普下乡的活动中,坚持“认真负责,绝不敷衍”的态度,在参与“五老”的社会化服务中,坚持“量力而行、不负光阴、尽力而为、匠心永恒”的初心,把农业科技工作者那种“扎根大地、尽力而为、情系三农、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攻坚克难”的劲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余热。

三、以“露天课堂”为载体,弘扬工匠精神、传授适用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批青年回乡创业创新,茶产业已经成为山区青年从事的一项特色产业。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适用技术需求强烈,在技术服务中,茶园成为我在“五老”服务中的一所“露天课堂”,也是向农民提供技术帮助的“实验场所”。

1.传承工匠精神促成才。1991年9月诸暨市在陈宅镇迪宅坞村举办首期龙井茶技术培训班,陈赢荣拜师学艺,掌握了龙井茶炒制技术。当时,我是诸暨市茶叶站站长,几次接触后我发现陈赢荣工作踏实有钻劲、为人朴实有后劲,是个好苗子,于是跟踪培养、传帮辅导。针对陈赢荣个体特点,我指导他学习理论知识,应用先进技术,做到立足农村结合茶产业实际,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特别是帮助他在“激活茶产业内生动力、力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攻坚克难,为夏秋茶资源的综合利用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如今,陈赢荣建起示范茶叶基地3000亩、分户茶园3000亩共6000亩,茶叶加工和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他还以家庭茶园为基础分类帮扶周边群众依靠茶叶致富。在他的努力下,陈宅镇茶叶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全镇春茶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17%,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感到很欣慰,通过数年的指导,陈赢荣刻苦钻研技术,素质全面提升,获茶叶专业“高级技师、高级评茶员”等技术职称证书,获浙江省第四、五届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炒制能手”、“绍兴市星级炒制能手”等称号,2010~2016年间,蝉联诸暨市第一至第七届名优茶手工炒制大赛第一名,去年入选“诸暨市优秀技能人才”,今年作为“双带”农村青年人才推荐参加省关工委的评比。

 2.依托人脉优势促建馆。“越红”是中国十大红茶品牌之一, “越红源诸暨,茶香飘五洲”,诸暨是越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我利用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料和实物,帮助温州商人杨思班在诸暨斯宅建起了“越红博物馆”。这越红博物馆中的展品,基本上是我从诸暨相关单位和个人中淘来的。无论是制茶的老器具,还是诸暨市茶历史中的实物,许多名列全省同行业前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越红博物馆”建馆以来,参观实践的人很多,去年被诸暨市关工委命名为为青少年茶文化实践基地,我也不时客串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游客作讲解。在这里诚挚地邀请各位有时间来“越红博物馆”来看看。

3.发扬“三同”精神促创业。地处东白山麓西侧的“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带资回乡创业的陈宅镇开化村村民吴福军承包了2000余亩林地,以种植经营茶叶、香榧为主产业。我接受业主聘请,发扬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光荣传统,以公益服务的形式帮助创业农民综合利用茶叶资源,传授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用“五老”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基层服务中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物质财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而无私奉献。

我个人认为,“五老”是“已是近黄昏”的群体。因为而健,因健而康,因康而劳,人生中有生理和学术二种生命,如果这二种生命都充满生机,可谓不老。“五老”服务不仅仅使夕阳老人心态不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服务,也是老年人生活充实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愿用“五老”服务的奉献,不断谱写出“夕阳无限好”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市关工委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