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6002001/2021-147108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科技、教育/科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0-15
文号: 诸政办发〔2021〕45号

【专项规划】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 10- 19 16: 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政策解读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企事业单位:

《诸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诸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诸暨高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全面展现建设“重要窗口”诸暨风采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落实国家、省、绍兴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强市的决定》,坚持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全面构建具有诸暨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根据《诸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高水平建设创新强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我市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24%;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1.22%提升到2020年的2.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的24.59%提升到2020年的43.6%,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省县(市、区)第30位,3次获评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位列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第9位。

一是聚焦战略支撑,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夯实。大力推进诸暨科创大走廊建设,以诸暨G60创新港为载体,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大走廊有效衔接,全方位承接创新资源溢出,协同打造科创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开发区(高新区)主平台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开发区数智安防、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等特色园区建设,建设科技人才客厅,加快形成“一核一区五园”创新空间布局;统筹推动开发区建设中科智谷生物链工程研究院、哈工大微生物研究院浙江分中心,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形成“一核三廊五区”创新空间布局。产业平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创新服务综合体”要求,建设大唐袜业、山下湖珍珠、铜材精密制造3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面积约5万平方米,成为全省传统产业转型省级标杆。众创空间、孵化器实现“从无到优”跨越,科创园建成落地,建成绍兴市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其中省级优秀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3家,在孵企业超300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4家,其中国家级1家。

二是聚焦动能转换,企业主体创新更富活力。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春苗培育”计划,实施“科孵高”主体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48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从2015年的7.32%提高到2020年的22.8%,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从2015年的1.87家提高到2020年的54.8家。全面推进企业研发载体建设,累计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6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7家。拥有浙江省燃煤烟气净化装备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滑动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从2015年的42.68%提高到2020年的60%。

三是聚焦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更有质量。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平台,累计引进共建诸暨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诸暨)生物医药研究院、南华大学长三角(诸暨)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加强产业源头创新供给。与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8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诸暨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诸暨合作中心、科技大市场等平台累计为我市输入科技成果超2000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培育数智安防、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大幅提升,2020年,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6.1%,实现技术交易额18.3亿元,居绍兴市第2名。

四是聚焦协同创新,科创飞地引流更具成效。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杭绍同城”战略,优化区域合作机制,全面融入长三角创新版图,推动信息、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相向发展”。建成“诸暨岛”(滨江、义乌)、“高新岛”(滨江、余杭、深圳)等离岛式平台,快速承接杭州都市圈的产业溢出,拥有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名,飞地入驻企业超50家,建设运营开发区诸暨“杭州港”,引进落户飞地企业21家,开发区(高新区)主平台承载能力和嫁接空间不断扩大,形成“上海、杭州、绍兴研发—诸暨孵化、转化、生产”的诸暨模式。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双向互动孵化平台建设,搭建中俄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引进利用海外技术人才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工程,组织招才引智、人才对接会,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等人才平台,全社会R&D人员数居绍兴市第3位。

五是聚焦体制改革,创新生态营造更加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全面推进创新改革。编制科技创新指数,优化科技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创新氛围营造亮点纷呈,“I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设计“红星奖”(诸暨)产品设计大赛、创新奖评比等引领作用明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构建“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成立暨阳科技支行,建立风险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开展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初步形成“银行贷款+政府担保+企业质押+财政补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诸暨做法”,2020年知识产权质押额达19.9亿元,融资总规模持续位列全省前列。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38件,居绍兴市第2名。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要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研发投入有待提高,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培育有待加强,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低于绍兴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三是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有待提升,开发区(高新区)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数量及能级有待增强。四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及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亟需增强。

(二)发展机遇

一是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重要领域产业变革正从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实现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我市作为工业强市,亟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未来产业,重塑新一轮竞争优势。

二是深刻认识区域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科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演进,区域协同创新效应日益增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全面付诸实施的新起点,三省一市将联合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围绕创新合作机制、推动重大政策协同、实施重大平台共建、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建技术转移体系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全球创新策源地,拓展科创大走廊两翼,推动滨江、富阳建设联动发展区。我市提出要打开临杭城市向融杭城市跃迁的通道,坚定不移把“杭绍同城”作为诸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全面打造开放创新大平台,加快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溢出,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升级。

三是深刻认识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的内在要求。市委十六届十次会议决定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市委十六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打开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的通道,真正让创新成为诸暨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和鲜明标识。当前,全市经济正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要实现率先在产业动能上拥抱现代化、在创新活力上迈向现代化,亟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诸暨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落实省委、绍兴市委、市委战略部署,深化“杭绍同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坚持主体链、平台链、人才链、金融链、生态链、服务链“六链协同”,以建设县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主线,以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导向,着力做大人才蓄水池,着力建强创新主阵地,着力提升成果转化率,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强市,全面构建具有诸暨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重要支点,推动诸暨创新活力迈向现代化,为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展示更多“诸暨风采”、贡献更多诸暨力量。

(二)基本原则

——更加注重创新赋能。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叠加发力期,坚持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建设,积极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跃迁通道。

——更加注重开放赋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参与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深化“杭绍同城”战略,高标准建设诸暨G60创新港,打造开放创新大平台,突出要素全链式承接。

——更加注重人才赋能。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更加注重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搭建人才双创平台,大力引进培育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改革,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大人才蓄水池。

——更加注重改革赋能。以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进入国家创新型县(市)行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初步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争夺“科技创新鼎”。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和科技体制改革、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诸暨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重要创新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185人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

到2035年,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和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确立若干领域特色优势。开发区(高新区)成为省内一流创新平台,时尚袜业、美丽珍珠、金属智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数智安防等现代制造业集群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准,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普及普惠,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未来社区基本建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专栏:诸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类型

指标名称

2020年

(预计)

2025年

备注

1

创新投入

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24

3.3

2

规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占营业收入比重(%)

2.52

3.0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15

185

4

创新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56

600

倍增

5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1448

2500

倍增

6

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3.2

25

7

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家)

54.8

110

8

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数(名)

77

150

倍增

9

创新生态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62

104

倍增

10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63

10

倍增

11

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

21

25

12

创新绩效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6.1

20


13

数字经济增加值(亿元)

33.1

60

倍增

1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5

1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43.6

60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7.17

10

17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7

23.5

三、重点领域

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紧扣产业高级化、现代化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精密制造、时尚袜艺、美丽珍珠、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环保、纺织服装六大传统产业,瞄准数智安防、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整合实验室、企业研究院、高端研发平台等创新资源,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支持企业承担实施一批“双尖双领”计划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深化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科技攻关机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全面提高技术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一)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和能级。加强数字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数智安防、工业软件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数字核心技术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加快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创新和应用推广,迭代升级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专栏:诸暨市数字经济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字经济产业化领域。重点发展高端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终端设备、特色发展工业软件、全面发展智慧城市应用软件、数字化技术服务等产品与服务。

袜业数字化转型领域。重点推动袜子制造上游的化纤、棉、丝等原材料全面数字化,打造开放创新的个性化定制和研发设计服务平台,袜业制造智能化,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全球数字化营销网络。

珍珠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重点发展养殖生态数字化监测,开发数字化科技珍珠、珍珠美肤等高附加值珍珠衍生产品,个性化设计数字化,打造珍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铜加工业数字化转型领域。重点推动铜材料熔铸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构建铜产品可追溯系统,铜加工精细化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等开发和集成应用,建立铜产品配送、铜材料回收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铜加工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1. 精密制造。围绕“中国铜谷”定位,对标德国和日本制造等,主攻高性能铜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铜材料衍生品等产业领域,加快推进创新突破,积极促进从材料―零件―部件―智能系统拓展,打造千亿级铜加工材料及制品研发制造基地。

专栏:诸暨市铜材精密制造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高性能铜材领域。重点攻克先进熔体净化,在线分析、除杂、过滤,高精度铜板、带生产及拉弯矫,水平连铸、行星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

新型合金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强高导、耐磨耐疲劳、高阻尼、高弹性抗蠕变等特殊性能的铜合金加工技术,高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

铜材料衍生品领域。重点发展超低速压铸技术、真空压铸技术等技术,合金粉末雾化制粉技术,多轴式激光微雕及焊接技术。

2.  时尚袜业。对标意大利米兰袜业体系,主攻高端袜用原料、时尚/功能性袜品、智能袜机等领域,以“创新+”“创意+”“绿色+”“互联网+”“资本+”为重点,大力促进袜业附加值提升,积极打造高效活力的袜业产业生态,力争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集袜业制造、贸易、创新设计、时尚文化于一体的“全球袜艺中心”和“世界袜业之都”。

专栏:诸暨市时尚袜业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新型材料领域。重点研发阻燃锦纶弹力丝、抗菌锦纶弹力丝、调温锦纶弹力丝等新型原材料,及天然彩棉纤维、新型麻棉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拉伸细化羊毛、天然彩色茧丝等新型植物、动物型原材料技术。

功能性袜业领域。重点进行去脂整形连裤袜、美腿袜、空调袜、保湿袜、发热防冻军袜和防水透气军袜等功能性袜品,防菌抗臭袜、吸汗排湿袜、耐磨快干袜、长效驱蚊袜等专业户外运动袜,抗静脉曲张袜、远红外脚底穴位袜、防传染病袜、防皲裂袜等医疗保健袜品的开发。

高端袜机领域。重点研发多功能全自动织缝翻检一体机、全成型移圈多功能、7F 多功能全电脑袜机、全自动经编无缝裤袜机技术,全自动包装机、时尚袜 3D 打印机技术。

3. 美丽珍珠。对标日本 Akoya、丹麦潘多拉、海南京润珍珠等品牌,主攻上游珍珠养殖品种技术,推动养殖模式突破,积极引入有核珍珠养殖等先进养殖技术,培育科技化的养殖体系,加快从母贝品种等方面改进养殖技术,提升珍珠养殖品种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珍珠饰品、医药美容保健制品及其他珍珠衍生产品,加强珍珠在医药卫生、美容护肤、保健食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珍珠美容 SPA 产品、珍珠中草药产品等一批新产品开发。全力打造“珠光宝气”的美丽产业,推动山下湖成为集文化旅游、时尚产业、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珍珠特色小镇。

专栏:诸暨市美丽珍珠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蚌养育领域。重点发展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和河蚌育珠技术、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实施生态混合养殖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

珍珠加工领域。重点开展珍珠与护肤品的复配技术、超微细粉体技术、生物酶解工艺等珍珠粉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珍珠化妆品、水溶性珍珠、高档功能性珍珠纤维产品、珍珠医药保健品等产品。

4. 高端装备制造。对标瑞士ABB、瑞典SKF、沈阳机床厂、哈尔滨轴承、万向集团等,主攻智能纺织装备(电脑刺绣机等)、高端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基础部件(轴承轴瓦、弹簧等)等领域,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智能化投入力度,以加快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为手段,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国内外市场话语权,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及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和现代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专栏:诸暨市高端装备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化电控、电机及驱动、动力电池及其控制管理、无线充电、电动助力转向、电动空调高效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电控装备、汽车零部件生产机联网系统。

机电一体化装备领域。重点攻克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智能化变频技术、高电压变频器关键技术、伺服系统、数控系统、单机负荷、多机集成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电机绕组装备;四轴以上联动复合加工中心等装备。

电脑刺绣机领域。重点发展超多头高速化和软件辅助设计、伺服控制系统、电脑刺绣机领域的标准化等技术,以及基于传感、自动控制、网络通信的数控芯片的设备。

高端装备基础件领域。重点发展大型工业电动机、大型发电设备、汽轮机等轴承技术,核电、船舰轴瓦、船舰等国家重大装备的轴瓦技术,核电、军工、交通上的新型高强度弹簧钢、轻量化高性能弹簧、高温合金,弹簧、电力弹簧技术。

5. 现代环保。对标德国威能、西门子集团、龙净环保、广州柯内特、博朗环境等,主攻大气治理装备、水处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装备、家用环保用品、节能集成系统等领域,以智能化、成台套现代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坚持工业用和消费用“两条腿”走路,拓展新领域,加快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四位一体”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诸暨市现代环保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大气处理设备领域。推进中央空调系统装备、高端风机装备等高端节能装备,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处理装备、离子交换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装备、低温催化硫酸尾气治理装备等大气处理装备。

水处理设备领域。开展纳米陶瓷膜污水一体化处理装备、多级臭氧催化、氧化工业废水处理装备、电子束辐照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装备等水处理装备的研制。

固体废弃物领域。生物干化焚烧一体化污泥处理装备、烟气磁化熔融炉含铁尘泥处置及有价金属利用装备、干式厌氧发酵有机废弃物处理装备、有机污染物热解处理装备。

家用环保产品领域。发展家用纯水机、矿泉水设备、杀菌消毒设备、除尘设备、隔音材料、消声器、净化剂、活性炭、除臭机、防辐射产品、环保工艺品、车载环保用品、环保分类垃圾桶、环保家居用品、环保烟具、装修监测仪器等系列消费品。

6. 纺织服装。对标红领集团、报喜鸟、宏华数码等,主攻高端产业用纺织品、时尚家居饰品、高档服装、家纺等领域,大力推进装备智能化、原料高端化、工艺生态化、产品品牌化,探索建立或参与产业互联网,创新直播带货、云上交易会等营销与推广模式,积极稳定国际市场,加大力度拓展国内市场,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时尚织造产业名城。

专栏:诸暨市纺织服装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纺织材料领域。重点进行高性能纤维、新型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及复合纺织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印染领域。重点进行高固低污活性染料印花关键技术、纺织品多色系标准化色浆印花技术、分散染料的精细化分散制备及其高效染色技术、高浓度分散染料的免水洗印花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三)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地

1. 数智安防。推动“枫桥经验”治理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高标准打造数智安防产业园区。加快引进一流数智安防领域专业研究团队,高水平建设枫桥经验创新应用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集聚培育视觉机器产业链,加大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招引力度,积极融入杭州湾高新安防产业带,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安防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诸暨市数智安防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智能传感器领域。支持微型化及可靠性设计、精密制造、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基于新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设计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及应用。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气体、压力、流量、惯性、距离、图像、声学等智能传感器,推动压电材料、磁性材料、红外辐射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技术革新,支持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等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发展面向新应用场景的基于磁感、超声波、非可见光、生物化学等新原理的智能传感器,推动智能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

神经网络芯片领域。面向机器学习训练应用,发展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面向终端应用发展适用于机器学习计算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发展与神经网络芯片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

开源开放平台。针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支持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的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鼓励建设满足复杂训练需求的开放计算服务平台。

2. 新材料。做强做大精密有色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拓展壮大磁性节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用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加快突破材料关键技术关卡,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瞄准未来前景,谋划布局智能复合材料、柔性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专栏:诸暨市新材料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重点研究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功能电解液及隔膜等关键材料和技术;重点突破基于碳纳米管、新型二维材料、导电高分子及其复合物的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效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和技术;探索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下一代功力与储能电池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生物医药高端医用材料领域。研发掺碘钛基骨科抗菌植入体生物材料、二氧化钛薄膜生物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发展生物基热固性树脂和生物基助剂,实现规模化应用。

石墨烯应用及高性能产品领域。开发石墨烯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石墨烯铅炭超级电池等相关产品,实现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及在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军工装备、环保等领域的工业化应用。

3. 生命健康。以医药制造、健康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康养健身为重点,构建生态化现代医药产业链。加快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在精准医疗、珍珠深加工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深入挖掘珍珠、香榧、茶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养生保健领域的潜力,开发高附加值保健品和健康食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优质中药、高端药物制剂、高质量药用辅料、新型包装材料和高端绿色制药设备,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省内领先的现代医药和健康产业高地。

专栏:诸暨市生命健康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药物领域。研究开发结构新颖、机制明确、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小分子创新药物;通过肿瘤免疫治疗新靶标的发现,构建和研发全新结构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开展临床疗效确切的创新中药研发和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开展绿色合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的研发。

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领域。研发高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核心关键部件及系统;开发高清、三维、柔性、复合内窥镜系统;研制高灵敏高特异性分子诊断试剂及检测分析仪器;开发重大疾病智能化诊疗系统和手术导航系统。

精准医疗领域。以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典型的罕见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协同攻关,建立创新性的适于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与分析技术体系。研发用于精准医疗的产品,建立精准医疗标准体系。

4.未来产业。紧盯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培育发展航空航天、飞秒激光加工、智能环保家居、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

专栏:诸暨市未来产业重点主攻方向及关键技术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依托现有基础,借力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加快布局以砷化镓、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强与中芯国际、紫光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抢占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战略高地。

航空航天领域。利用临近上海大飞机制造基地和萧山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紧密对接杭州中法航空大学,依托长三角路空一体交通研究院和高新区航空小镇,聚焦航空零部件、航空设备、航空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积极发展航空服务业等配套产业,谋划带动整个航天航空产业链的发展。

飞秒激光加工领域。加快引进培育飞秒激光器、微加工系统企业,开展模型设计软件开发,对加工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加快推进飞秒激光加工产业化进程,推动精密加工工艺进步。

四、重点任务

围绕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目标,坚持主体链、平台链、人才链、金融链、生态链、服务链“六链协同”,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全面构建具有诸暨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推动诸暨创新活力迈向现代化。

(一)实施科技企业倍增提质工程,着力构建新型创新主体链

1. 加强创新主体梯次培育。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打造诸暨创新企业梯队。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大中型企业孵化派生、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诸暨领办创办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每年促进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择优挑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助力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发展战略,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引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一批创新能力强、跻身世界前列的“头部型”企业,推动成为标志性产业链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500家。

2. 强化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领头雁效应,协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扩面提质,加快构建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和技术,加强科技前沿布局。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 家以上。

3.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创新奖评比体系,建立健全“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攻关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研发经费增投,推动规上企业研发经费单独建账全覆盖,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政策扶持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R&D活动覆盖面。全面推广“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管理制度。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3.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50%以上。

(二)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开放创新平台链

1. 高水平建设诸暨G60创新港。积极对接长三角城市高端创新要素,加强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平台协作、项目合作、要素流通、生态共建,建设科创飞地,构建“沪杭研发——诸暨中试产业化”新模式,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发展城西中心商务区,完善城市配套,建设科技人才客厅,引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谋划建设杭绍一体化萧诸绿色发展先导区,成为产业融杭的桥头堡、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利用G60杭金衢高速、杭二绕等交通便利优势,在应店街镇规划4平方公里集聚区,作为诸暨G60创新港拓展区域,高起点规划,高规格招商,全力打造杭绍同城数智创新示范区。稳步推进数字安防、人才、光电、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特色园区建设。借助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辐射效应,强化众创空间、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园、科创飞地等多主体协同创新。

2. 高水准谋划高湖和白塔湖创新集聚群。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围绕创意绿谷建设,在白塔湖外围区域和高湖周边区域谋划布局发展空间,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业务部分迁移,专注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招引。积极引入前瞻性、创新型和关联性大科学装置,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高端科研人才、重点实验室、高端研发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资源集聚,谋划建设高湖众创平台、设计学院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更广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努力构建“从0到1、从1到N”的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全市的高水平创新引擎。

3. 高质量推进开发区(高新区)发展。以创建“国字号”为目标,加快推动开发区、高新区体制调整、功能整合,谋划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诸暨智造“硬”核心,真正把开发区(高新区)打造成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创新驱动的策源地、融杭接沪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命健康、铜材精密制造及新材料、数智安防、航空航天新材料、数字经济关联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强特色小镇,深入推进袜艺小镇、珍珠小镇、环保小镇建设,育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平台、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创新人才密集区开展精准合作,积极探索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平台合作机制。浓厚城北区域创新创业氛围,以大学城和科创中心为基础,布局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成果展示转化、跨境技术交流、大学生创业等创新平台,打造诸暨创新发展加速器。到2025年,创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1个,综合实力进入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前列,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高标准推动双创平台扩容提质。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国有平台、社会资本等主体盘活闲置存量空间,推进老旧厂房改造提升,改建或新建一批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市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高端研发平台、产业基金及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建设垂直领域孵化器。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提质增效,提升现有众创空间及孵化器能级,不断提高众创空间创新要素集聚率、创客入驻率、创新项目培育孵化率。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20家,省级以上农业“星创天地”5家。

(三)实施科技人才引流蓄水工程,着力构建高端创新人才链

1.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组织实施“五才”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暨阳“533英才计划”,纵深推进“双招双引”专项行动,加大海内外院士柔性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帅才(科创领军人才)。深入开展“科创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大力引进相才(科创型企业家)。实施“科创菁英”选拔行动,梯次布局人才队伍,集中引留诸暨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急需的俊才(科创青年人才)。继续推进“暨阳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新型学徒”培养机制,扶持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匠才(高技能人才)。紧扣“产业-人才”主线,大力培育专才(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实施青年英才开源工程,持续推动“归巢计划”,吸引鼓励诸暨籍大学生回归,继续开展招才引智“春秋专列”行动,畅通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来诸就业创业通道。实施硕博倍增计划,提高硕博人才项目资助标准,引进培育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新生代企业家“常青藤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支能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到2025年,引进培育15个对我市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00名能够代表国家或省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入选绍兴市级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名,新引进博士后65名,新增就业大学生10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

2. 加强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平台工程,积极打造诸暨民营人才创业园,建设成为省级人才创业重点园区。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产业人才联盟。全方位布局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组织实施应用科研攻坚平台工程,进一步拓宽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渠道,搭建人才培养基地。搭建海上丝绸之路人才孵化器站点和境外引才工作站点,进一步拓宽引才聚才工作渠道。

3.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实施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人才+科技创新为特色,打造集“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服务集约、创业孵化、行业提升”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来诸暨“第一站”。布局诸暨“乡贤驿站”网络,建立诸暨籍各界人才资料库,在重要节点城市搭建聚才引智引资平台和联络载体。推进五链融合的人才服务数字化治理工程,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配置服务资源,推广应用“人才码”,实现全流程网上、掌上高效便捷办理,加速诸暨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深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联系制度,为人才创业提供保姆式的创业指导和常态化的办事服务。

(四)实施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工程,着力构建现代科技金融链

1.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提升暨阳科技银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发展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众筹等科技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进创投机构,打造由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担保投资和创投引导资金、产业基金等构成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投资符合诸暨产业导向的高新技术项目,鼓励基金将投资项目转移到诸暨落地产业化。组织实施“凤凰”行动,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速资本与技术、产业的融合,精准对接科创板、创业板,全力支持“硬技术、硬科技”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

2. 加强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做强新金融大厦、金融超市两大平台,以新金融大厦为载体,按“一体两翼”构架布局新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投资(基金)类企业集聚、基金服务、生活配套、项目孵化等功能。巩固和发展创投改革试验区成果,定期举办科技金融峰会,抓好峰会的后续效能提升,推动人才、科技、金融形成创新合力。全面畅通金融链接,深度对接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和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吸引知名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

(五)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链

1. 大力引育高端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名校名院名所”来诸设立科研院所,按照引进共建、优化提升、整合组建、重点打造等方式,建设一批既能解决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又能为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的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暨阳学院以建设成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示范大学为目标,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型学科,高质量建设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实训平台,协同共建中国珍珠学院、中国大唐袜艺学院。到2025年,引进共建高校研究院10家以上,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高校超过20家。

2. 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完善实验室梯度培育和建设机制,探索构建省实验室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自建实验室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强化源头创新供给。鼓励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和院所申请设立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与绍兴谋划共建省实验室诸暨分实验室。加快重点实验室布局,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支持实验室加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共同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实验室及设施可通过建立联盟等多种合作形式,促进交叉学科、相近领域、相同地域实验室及设施资源共享,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

3. 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级。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精密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深入实施“一个产业建设一个研究院”计划,深化与暨阳学院、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路空一体研究院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共建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中试基地,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动从前端研发孵化到后端量产的全链式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链闭环。加强军民科技合作,优化省级军民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打通“民参军”和“军转民”双向转化渠道,促进技术与需求有效对接,实现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打造军民合作产业集群。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招商投资促进中心的作用,集成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十四五”时期,实现每年100项成果在诸暨产业化。

4. 竭力打造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创新服务综合体模式为传统产业进行科技赋能,大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系统,继续提升大唐袜业、山下湖珍珠、铜材精密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加快谋划建设纺织服装、数智安防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引进一批标志性大院名校,进一步整合集聚创新服务资源,推动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线上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实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产业公共服务。

专栏: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重点

建立健全以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为主的精密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智能化、成台套现代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联动发展,围绕“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示范、科技服务、综合配套”五大领域部署创新服务链。围绕新型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与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推进新材料工艺、产品、功能和链条升级,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高品质塑料管道、新型包装材料和新型轻纺材料四大领域,建成国家级新材料高新技术基地、全国有色金属(铜精深加工)研制中心、高品质塑料管道制造基地和新型包装材料制造基地,打造集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大数据分析、铜加工业发展指数发布等于一体的行业高端综合平台。

整合提升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聚集“袜艺小镇”特色资源,有效整合各要素,以创新、创意、服务、互联网等手段,为袜业产业集群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等,结合线下线上全方位提供快速精准的服务,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一体融合”,推进新型袜业产业集群。

建设完善珍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淡水珍珠生态养殖为基础,支持文化旅游、时尚产业、生态休闲等创新功能集聚,实现从加工型为主向加工制造与设计创造并重转变,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淡水珍珠精深加工、时尚引领、现代贸易、医美养生及考察旅游的中心。

建设以智能装备为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协同中国刺绣产业基地和电脑刺绣机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创新,围绕纺织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技术转移转化等共性问题,加强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和国内专业领域研究中心的协同创新。研究成立“纺织服装产业大数据中心”,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经营提供数据信息支撑服务,打造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交互中心、知名的时尚产业高端服务综合体。

打造以视觉机器产业链为核心的数智安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聚焦“诸暨数智安防产业园”特色资源,加强与华为、阿里、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合作,加快引进一流数智安防领域专业研究团队。围绕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领域、开源开放平台等领域,协同头部企业、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数智安防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高水平建设枫桥经验创新应用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数智安防产业提供理论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支持,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安防产业示范基地。

5. 深入实施科技进乡村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落实“两进两回”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推进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转化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推动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推行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经营、平台化营销,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6. 扎实推动科技成果惠民。围绕健康诸暨建设,加强医学协同创新,实施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提高区域疾病预防与治疗水平,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完善精准智控、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推动医药、互联网医疗等健康产业发展。围绕“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府“整体智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金融,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深入推进美丽诸暨建设,聚焦“天蓝地绿水清无废”全要素美丽目标,持续开展“无废城市”“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不断加强水、气、固废和垃圾治理的科技支撑,支持开展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积极争创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7. 着力提高防震减灾治理能力。结合《浙江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配合做好本市范围内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并推动东和地震观测站网智能化升级。构建全流程地震灾害空间治理体系、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全社会科普动员体系和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三全一重”风险防治体系,不断夯实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实施防震减灾权责清单,推动防震减灾融入综合减灾社区、未来社区建设,健全防震减灾信用监管体系,全面实施防震减灾“互联网+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实现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逐步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

(六)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着力构建科技治理服务链

1. 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围绕“整体智治”改革攻坚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探索建设具有诸暨特色的科技创新应用。利用省级科技大脑的项目、载体、企业、人才等子系统,布局平台载体,实现公共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的数字化、模块化,推动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运用分析研判、创新指引、要素分配、成效评价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创新链图谱、“卡脖子”技术清单、科技攻关项目、科研成果的执行链,真正让创新成为诸暨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和鲜明标识。围绕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协助完善科创大走廊智能化数字平台建设,实现科创资源数据化自动配对,实现科技招商、项目洽谈、科技需求合作等线上、云上对接,使资源实现最快最优配置。到2025年,全面建成支撑诸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智治体系。

2. 系统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放权赋能改革,优化创新创业各要素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常态化监测分析制度,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完善创新奖评比体系,深化推广“揭榜挂帅”“包干制”“里程碑”“赛马制”科技攻关机制。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争夺“科技创新鼎”。深化乡镇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型乡镇。

3. 加快构建双循环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强化全球科技精准合作,加快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诸暨合作中心、中韩科创中心、中俄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布局全球市场,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引进海外研发平台,建设双向互动的科技孵化器和离岸创新中心。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主动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诸暨G60创新港作用,推动与上海、杭州、合肥等的资源对接,加强与之江实验室等战略平台合作,通过全方位对接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重组生产要素,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飞地模式升级,在北上广深设立柔性“诸暨岛”“高新岛”,加快探索诸暨—杭州—上海联动发展的离岛科创资源孵化器,实现从“独岛”向“群岛”模式转变,使之成为助力诸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人才引进的储备库、创业创新的试验区。共建“同城同岛”创新机制,发展壮大杭州滨江“诸暨岛”,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进一步承接沪杭甬科技、人才溢出。

4. 全面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提升发展诸暨科技大市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诸暨合作中心,创设专业化技术与企业对接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认定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汇集一批技术交易、科技政策、设备共享、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检测评估、科技培训等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新服务链条。加强与省科技大市场合作,推进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大市场建设升级,深化“互联网+科技服务”,探索科技成果线上拍卖交易,形成线上线下融通的技术市场交易服务体系,打造具有诸暨特色的科技大市场升级版。

5.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规上企业专利全覆盖,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知识产权布局,重点支持企业加大发明专利、高价值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创造,加快专利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制造业集群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加强专利示范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诉讼相结合的知识产权预防化解机制。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完善知识产权黑名单,强化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整合市科技相关各部门及各乡镇力量,强化“一手抓GDP、一手抓R&D”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督查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强化结果运用。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重大事项,对标科技创新指数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加强统筹谋划,建立部门联动、镇街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同推进全市创新工作,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研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确保来源于政府资金的R&D经费比例每年提高10%以上。发挥政府投入撬动作用,不断优化投入方式,畅通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扶持资金优先支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明专利产业化。对于研发强度高于5%的企业,鼓励优先安排贷款、用电、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标。加强对重大科创平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土地保障。

(三)加大政策扶持

研究制定新一轮科技新政,出台面向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一体化的诸暨科技新政一揽子政策,加大对高端研发平台、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科创飞地等新型科创载体的支持力度。落实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等政策,在全面执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服务和转让税收优惠等国家政策基础上,视情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按一定标准给予奖励。探索扩大我市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的通用通兑范围,增强科技创新券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拉动力。

(四)加强监测评价

科学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下放到开发区(高新区)、乡镇及相关部门,促进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对标科技创新指数,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监测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督查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工作。

(五)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建立勤勉尽责规范和细则,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教育、科技培训、新媒体等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服务能力,发展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监督机制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创新典型人才和创新企业宣传报道和示范引领。举办科技工作者日、“暨阳英才”创业创新大赛等重大活动,设立创新奖,重点评定奖励一批典型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